第269章 以文化人,摊丁入亩(1 / 2)

八张官帽椅,在楚珩案前,分两行排开。

谢玉衡坐在第二排靠边的位置,大多数时候,只是听他们商议。

除非被问及,并不随意插嘴,卖弄学识。

老首辅发表完自己的看法,杨成务捋着白须,沉思片刻开口道:

“下次征兵,可先征这两处,劳役亦是。”

“红薯普及才几年,给这些人吃饱了撑的,力气大得没地方使!”

“杨大人说得在理,可如此也是治标不治本啊!”

谢玉衡垂眸,何为本,自是重男轻女的本。

哪怕是后世亦是此般,百家有女一家留,一家有女百家求!

司远道看了宝贝徒弟一眼,道:“臣倒觉得,可效仿江陵谢氏书院开设官学,以文,化人。”

“除习各种手艺之外,另也可上些思想课,习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

“长期以往,只需形成习惯,必可提高百姓之素养。”

户部的郑修听到这话,简直想哭。

“司大人,这两年商队虽是赚了点钱。”

“可这匈奴老单于,指不定哪天就嗝屁了。”

“咱得备着军费开支,哪能有闲钱办官学啊。”

谢氏书院低束修,一开始有江陵侯家出资垫着。

后来又同书院学子合伙做生意,可自给自足。

但官学性质不同,朝廷官方之学,不可与商挨边啊。

司远道叹息一声,他也任过户部尚书,自知户部的难处。

说到底,还是家底薄。

不然直接开善堂,把被抛弃的女婴全部收养了,哪来这么多男女比例失衡。

一时间,殿内陷入低迷的沉默中。

楚珩也是重叹一声,昏君易做,明君难为啊。

他望向唯一一道青色的身影,问道:“谢卿,可有何妙思啊?”

谢玉衡略作思量,道:“我亦赞同先生所言,应以文,教化人。”

“习文,化人需经得多年习惯,代代相传,此利在千秋矣。”

“然,郑大人说得也对,此时更重要的是防北贼,银子需仅在要紧处花。”

“不过节流不如开源,玉衡认为其本,该是出自丁银上。”

郑修道:“可近年来普及推行一条鞭法之策,已是接连减税,丁银在其中,占得也不多啊。”

颜敬之一针见血道:“不多,却不代表所有人都愿意出这笔钱。再者孩子也是人,也要张口吃饭。”

谢玉衡起身拱手一礼,道:“所以,臣斗胆直言。”

楚珩挥手,宫人见此都识趣的退了出去。

“臣认为,此源该开自于田。将丁银核定标准,均摊入田赋中,统收田税!”

“田税之标准,该以其肥沃程度,及大小衡量。只要有一亩田地,便得交一亩田银。”

“如此田在哪,农民便可在哪缴税,有利于农民的流动,亦促动地方发展及婚嫁。”

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右侍郎听得云里雾里的。

出口问道:“怎就促动了地方发展,及婚嫁呢?”

不待谢玉衡开口回他,司远道便怼了回去,“你傻啊,既税之对象是田地,而非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