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抬价(1 / 2)

麟德元年的秋末。

英国公府外,修成了一条御赐混凝土路。

*

且说有水泥后,做混凝土就简单多了——在水泥里添上些沙砾、碎石,就是基础款混凝土。

水泥更适合建筑,而混凝土强度更高,更适合铺路。

长安城的第一条混凝土路,是麟德元年的初夏铺设完成的。

那是沟通大明宫与太极宫之间的一条主路,常有官员往来。

为此,城建署修路期间此路被封,还颇得了不少朝臣的抱怨:姜尚书到底是吏部尚书还是工部尚书啊,怎么还搞起了修路工程?害的他们回旧皇城取份公文都要绕路。

直到道路修好,抱怨声顿消。

实在是没见过这样的路——

一体灰色的坚实路面,别说下雨下雪,哪怕是下碗口大的冰雹,甚至下刀子,也依旧平整毫无坑洼,车马人迹通行无碍。

之所以说下刀子也不会,是真的有朝臣拿匕首试过了,用力划下去只留下了一道白印。

虽未划破路面,但该朝臣还是以‘损害大唐公共基础建设罪’被罚了一月的俸禄。

于是麟德元年的夏秋,两座皇城中间,就出现了一个奇观:原本下雨的时候,外头都罕有人行,但自这种新建材修好第一条路后,下雨的时候,这条路上多了许多来回溜达的朝臣。

毕竟天气晴好时,这种混凝土路比起夯土路,只是更硬实少尘。

然而一下雨就截然不同了——

夯土路平时夯的再平整,也经不住雨水冲刷,一下雨就成了泥坑泥洼无法行人。除非是混以大量细沙夯实,修成一条‘沙堤’路,才是勉强能走人。

然这‘混凝土’路(朝臣们已经很快接受了这个从未听过的新鲜名字),下雨后才见其妙处!无论什么样的倾盆大雨,路面依旧坚实平整,水不能侵,这根本不像是‘土’,简直像是用大块无缝的上好石料铺的路。

朝臣们都是有家宅的,谁不知道修宅院时,石料铺地的昂贵:得先丈量尺寸,再命人去采石、割石、运料……还得有人负责定期去除石板缝隙里的草芽。

但这混凝土路,修的时候就有朝臣留意过了,并没有大量的工匠搬运石材,打磨石料。

来修路的人,只有往日皇城中修石路的十分之一不到。工匠们沿着路框出架子来后,倒入了一些稠厚流动的沙灰。

甚至后来有段时间,所谓修路,其实都没有匠人在干活,他们只是在旁边坐着,不厌其烦劝朝臣们不要走这条路,说什么还没‘凝固’还不能踩踏。

朝臣们:……不开工也不让人走路,你要不是吏部尚书,咱们怎么也得找你理论一下!

直到道路修好,不满声俱无。

*

帝后是秋初时分,来这条路上走了走。

起先是坐着马车来的,皇帝还特意问了一句:“马车行于上无碍吧?”

特旨陪同在御车上的姜沃笑道:“无妨的。”混凝土路耐磨性耐压性都很强,温度稳定性也好,可使用年限也久……总之,主打一个皮实耐用。

其实现代的沥青路,优点更多在于‘行驶舒适、噪音少、更平整美观’等高级需求上。

在抗高温耐磨等特质上,并没有混凝土好。

而对大唐的道路来说,连‘雨天出行’都未解决,实在谈不上顾及高级需求。

混凝土路就足够。

乘坐马车感受了下混凝土路的平整无尘,帝后又下车来,一同走了片刻。

一并下马车的姜沃和崔朝,则站在原地未动。这条路,他们已经走过很多遍,没什么新鲜感了。

而皇帝走过片刻,回头微怔。

媚娘见皇帝驻足发怔,轻声道:“陛下?”

皇帝回神,笑意里带了些感慨:“媚娘,你瞧他们两人。二十多年过去了,朕这样蓦然一回头,远远望去,竟似与从前毫无分别。”

他的目光落在媚娘如云鬓发上,今日媚娘也未戴足皇后那幻彩辉煌的钗环,只是寻常打扮,面容依旧鲜妍,也依旧是一双冷静却充满生机,令人安心的眼睛。

皇帝再一笑:“媚娘也未变。”

*

姜沃倒不知皇帝间歇性‘怀旧文艺范’发作,见帝后二人又缓步走回来,很快问起了实际问题。

“陛下觉得,臣筹钱修路的法子如何?”

要想富,先修路。修路的好处自然多,但问题是,修路也需要钱。

姜沃算过城建署如今自制水泥的成本,就算火山灰这种原材料由属国‘自愿友情赞助’,每修一米的混凝土路,造价也绝对比夯土路高不少。

先别说京城外,就算是想将长安城各主路修成混凝土路,算来就是一笔巨额开支。

而户部辛尚书,已经像那‘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春鸭一样,来吏部找过姜沃,提前‘拒绝’她了。

辛尚书先是好生夸赞了姜尚书神思,又将那混凝土路的妙处赞了又赞,然后‘图穷匕见’——

姜沃就见辛尚书摆着慈爱的笑脸道:“姜尚书,如此好的混凝土路,造价必是不菲吧。唉,若是国库有余钱,便给天下数百州都修上这种不怕雨雪的路才好呢!可惜啊,这几年国库度支可实在是太紧了。”

“昨儿为了两千贯钱,国子监祭酒还在我那磨了半日,这日子真是难过啊。”

可谓是表面好话说的天花乱坠,本质还是来通知姜沃一下:这路很好,但姜尚书要大规模修路,没钱哈!

姜沃:……

其实只要皇帝下旨,辛尚书哭着也得把预算挤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