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男女老幼尽都在征用之列,挖壕挑土,收集运送粮草,修缮城池,建立营寨等等,到了这一年的八月初,战争爆发的时候,以平壤城为核心,高句丽人在城外方圆二十余里的地界上,修建了不知有多少营寨。
所以并非是赵世勋不愿率军直驱平壤城城下,而是三十多里的距离,敌我双方便已能相对而望。
之前虽说探报已经大致描绘出了这里的景象,可赵世勋来到此处,真正亲眼见看到了这一切,却还是狠狠的揪了揪自己的胡子。
唐军将要面对的不是典型的攻城作战,而是像当年南阳之战一样的战事。
凡是领兵将领,谁也不愿碰到这种局面,即便是像赵世勋这样的悍将,同样不愿面对这种依托城池一味死守的敌人。
当年唐军平定萧铣的时候,赵世勋便在攻打鲁阳关的时候身受重伤,错过了之后平定萧铣诸般战事。
南阳血战就是其中最为惨烈的一场,唐军精锐久攻不下,数万百战之士喋血南阳城下,尉迟恭等人备受责难。
这一次呢,是不是还会重演当年故事?
赵世勋不知道,此时他只是觉得这仗许是难打了,大都督也不知是怎么想的,迟迟不肯让大军过河,以至于唐军要面对准备万全的敌人,要是大军能在七月过河,是不是会好一些呢?
如今在军中有不少这样的说法,赵世勋晃了晃脑袋便将这些都抛到了脑后,他这人领兵从来不会关注太多,只要有军令在身,便是铜墙铁壁,他也要率兵凿个窟窿出来。
不问敌人有多少,只问敌人在哪里,这就是赵大将军的领兵风格。
如果不是得了李靖告诫,不然这个时候他觉着应该先不忙扎营,夺下几座营寨,试试高句丽人的成色,外加振奋兵将士气才是真的。
在赵世勋所部的身后,左武卫大将军李年率军过河,半日之后,李年率兵追着寻相所部的足迹向东北方向而去。
之后便是苏定方,刘仁轨两人率部过了浿水,汇合陈圆所部,在赵世勋的身后,继续建造营寨。
等到李靖率中军榻上浿水北岸的土地的时候,从大军渡河之处,一直到平壤城这一段路上,已修建出了十余座营寨,几乎是每隔数里便是一座,而且都在不停的加固当中。
粮草辎重像流水一样进入到这些新建的营寨当中,囤积起来,到了这个时候,军中将领们算是彻底看明白了,大军后路已是稳固的不像话。
即便高句丽来个十几二十万人攻打,也别想在唐军后路上做文章了。
这显然是难得一见的战术方略,很多喜欢直来直去的军中将领就不免觉着,这事做的太过畏首畏尾,和唐军百战百胜的形象极其不符,有些家伙嘴上不说,心里已经给李都督安上了怯敌畏战的帽子。
如果这一战赢了,那没什么话说,人家是国丈,谁也不敢鸡蛋里挑骨头,可一旦要是败了,光是这些作为,李靖怕是要成为众矢之的,背锅没商量。
唐军中军过河之后,李靖令杜伏威,崔敦礼等人继续向浿水北岸运送粮草,供大军支用两个月的粮草他觉得还不稳当,最少要在北边囤积可供二十余万人食用三个月的粮食。
李靖还令金春秋,苏我虾夷等人率领各自的部下出去,抢收高句丽人来不及收割的秋获。
平壤城处于半岛东部平原之上,这里地势平坦,雨水丰沛,是高句丽的主要产粮区,一旦让敌人大规模的进入到平原腹地,结果可想而知。
即便他们能够勉强躲过劫难,只今年秋天粮产和畜牧业上的损失,就足以让高句丽人痛彻心扉。
秋末时节,粮食丰熟,尽管高句丽人努力抢收,在唐军咄咄逼人的态势之下,也让高句丽人今年损失了大半的秋获。
而李靖在得知高句丽人未曾把田中不能收获的粮食破坏掉的时候,他心中的一些猜想便已得到了证实。
坚壁清野向来是抵御外敌的良策,高句丽人完全有时间做到的事情,却没有去做,只能说明他们有所算计
或者可以说是有恃无恐?
李靖甚至能够想象,高句丽人可能在盘算着,击败唐军之后,可以把唐军的粮草抢夺过去,补充他们的损失。
这真是很好的一个想法,如果不是唐军粮草有所短缺的话,他会命人一把火烧了平原上那些等待收割的粮食,先让高句丽人心痛一下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