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送别老革命(2 / 2)

我想了想道:我先去试一试吧,看能不能把工作做通。

吴香梅将钢笔往桌子上一甩,道:“干脆果断一点,就让老卫把人带回来,好好教育教育”。

吴乡长,我觉得我先把情况摸清楚,如果他们愿意接受一个人干临时工,这事也就结束了。

吴香梅道:“朝阳,这事你要清楚,不能妥协,如果咱们答应了他们解决两个人,这些人谁家不是两个孩子,到了最后,都来找咱解决两个编制,咱咋整。你也知道,上级把临时工放开了,但是正式工人的编制都收回去了,协调这几个编制,你也知道有多难,是地区劳动局下的文,就算咱们现在想答应,也是没有办法了。”

高春梅道:这俩人也是孙家本家的,我喊向东陪着李乡长和他们谈一谈,乡里要忙吴老革命的事。

听着高春梅说话,我也觉得在理,毕竟带上孙家的自家人,有啥事都要好沟通一些。县政府的驻地在城关镇,而乡政府的驻地就在孙葛集。这孙葛集一半人姓孙,一半人姓葛,两姓在这里都是大姓。副乡长老葛就是葛家的。而孙向东就是孙家的。听着高春梅喊我李乡长,我慢慢思索,这高春梅的真是和孙向东互补了。现在吴香梅是乡长,如果喊李书记,显得我比吴香梅还要高半头,如果喊我李副书记,则显得生分了,而我是副乡长,喊我李乡长,我和吴香梅的面子上都好看。我看了看高春梅,不由得感叹,这也是把人心思看透摸准的人,幸亏高粱红酒厂有高春梅,不然达不到今天这个局面。

说完就去了高粱红酒厂,孙向东陪着我,把整个老地毯厂和高粱红酒厂的周边找了几遍,也没见到人。我想起了之前拆迁的时候,也是找了几次都没见人,看来这人应该是有其他的住处。既然寻不到人,自然谈判安抚都找不到对象,也只有回了乡大院。吴香梅拿起电话,直接通知了老卫,密切注意这户人的动向,该采取措施的时候,就要果断带回,不能影响了道方同志的考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又过一天,我和晓阳都穿上了黑色的外套,来到了县医院。因为是统一前往,七八辆公共汽车都已经蓄势待发,县里各个部门和乡镇的负责人都陆续登车,四辆带着警灯的侉子摩托也已经打了火,钟毅邓叔叔带着副县以上的干部鞠躬。李叔手底下十多个精干的小伙子将老人的棺椁架上了货车的车厢。礼仪完毕,钟毅和邓牧为带着大家也坐上了公共汽车。我和吴香梅这次算是享受了特殊的待遇,坐在了李叔第一辆的开道车里。

一声警笛划破长空,四辆侉子摩托车一起开动,沿着县里的主干道,开始向安平乡吴河村进发,沿途路口皆有李叔的人站岗指挥,每到路口也是警笛长鸣。

为这件事,县里筹备了许久,县里已经发了通知,车队通过的沿线,都有群众静静守护,也许49年之后,这座县城,还是第一次送别这样一位老人,虽然老人走倒并不平静,但谁也无法否认,这位老人的曾经和过去是如此的辉煌。建国前英勇杀敌损失了一条胳膊,建国后隐姓埋名默默无闻,靠着一根单臂骑人力三轮谋生。当领取了迟到的补贴,心里想着的还是吴河村小的学生们。

钟毅和邓牧为透着窗户,看着街边的人群,大家都满怀崇敬之情看着车队,钟毅和邓牧为,想着用这最高的荣耀,来弥补对吴效忠老前辈的万分愧疚,唤醒群众对革命前辈的崇仰之情。为了发展,县里十七个乡镇有十五个挪用了老革命的抚恤补贴。钟毅从基层一步步走到现在的位置,深知到这一步实属无奈,好在任内完成了被挪用补贴的清理和发放,也算完成了一件心事。

出了县城,车队的速度就不断加快,天已渐凉,侉子上坐在后面的几人还用手捂住了耳朵。从县城通往安平的路,虽然不宽,但也算好走,偶尔有个小坑,车里还是有一丝颠簸,因为有车开道,所以车速很快,我看着后面跟着的车队,不由得有些忧心,晓阳身子弱,不知道能否承担着起这样的颠簸,很久没有坐过公共汽车,不知道会不会晕车。

到了安平大集,老卫已经带着人把大集上的车和行人都临时做了管控,车速稍微放缓,但安平乡大院还是慢慢地从眼前划过。

到了吴河村口,就已经看到了乌泱泱的人群,和我们不同,这些人多数都是披麻戴孝。看到如此场面,既有人无比的悲愤,也有人一脸的淡定。看到如此场面,我在想,兴许也有乡亲会觉得一个老光棍,死了还能享受如此殊荣。也有人会说,这个时候想起了人家是老英雄,活着的时候你们干啥去了。

下了车,慌乱的人群之中我找到了晓阳,晓阳面色苍白,已经有些晕了车,但众目睽睽也不好让我扶着,我倒也顾不上其他,拉着晓阳就去了旁边,拿过手包就打开了,取出了里面以前放葡萄糖的输液瓶子,拔掉胶皮塞,就让晓阳抓紧喝了点水补充体力。

这个时候我俩自然不敢矫情,稍喘了几口粗气,就回到了人群之中。

吴利群已经组织了本村的年轻后生们从小货车上缓缓地抬下了棺椁。按照老家的方式,底下已经扎牢了麻绳做底,用小腿粗的槐木做了架子,八根长棍可以有十六个人抬棺。

车队先行离开,村中长辈架了一方长桌,焚香烧纸之后,一位老者打开了一张草纸,上面有袁局和吴河族中长辈议定的程序。

见已经收拾妥当,老人用高昂的口音喊道,县里干部行礼三鞠躬。钟毅和邓叔叔带着县里来的干部两百多人,浩浩荡荡地排开了队形,大家跟着钟毅和邓叔叔的节奏,向吴老前辈鞠躬致敬。行礼鞠躬毕,文静就将晓阳拉到了一边。李叔带着政、法队伍的人又是脱帽,三鞠躬。看着李叔第一次穿了制服,我也有些恍惚了,这身制服和军装十分的相像,只可惜我们退伍的时候,这身军服还没有列装部队。其实对于去李叔那边,我内心也有一丝憧憬,这份憧憬除了来自这份职业的荣耀,也有不少的制服情结。

李叔行了礼,老人就用声音喊道,请伤残军人代表们行礼。但见人群之中,走出来一二十个手脚不全的人,他们有的拄拐,有的拄着拐棍,有的坐着自制的简陋轮椅。身穿着洗的早已褪了色的土布军装,这些人缓步行进,一瘸一拐东倒西歪,虽行动不便但步履十分坚定。他们朝着棺椁一步、一步又一步,不等走到棺椁前,不少人已经泣不成声。众人看着这般景象不由得触景生情,围观的群众也开始擦起了眼泪。

唢呐声响起,如泣如诉,如歌悲鸣。

钟毅和邓叔叔也是缓步上前,想着抚一抚行动不便的老人,走到跟前,老人停住脚步,推了钟毅和邓叔叔的手,我和晓阳离得不远,但听到老人说,我们想自己走过去,送送老吴。

钟毅和邓叔叔抿了嘴,点了点头,就听到老人用竹子车自制的轮椅,发出了吱吱的刺耳响声。

看着这些行动迟缓的伤残军人,晓阳从我的手里抽出了自己的手,擦了擦眼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喊号的老人看着此般情形,也没有再喊,只是等这群人慢慢靠近,看着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老人的不舍之情。几位老人跪在地上便没有再起来,他们捶地而泣,痛哭流涕不能自已,他们在哭吴老革命,也在哭自己。他们无法相信又或难以理解,有些人倒在了冲锋的路上,有些人牺牲在了胜利的前夜,眼看就要过好日子了,怎么老吴人就没了。

吴利群抬头看了看日头,便挥了挥手,让村里的人将十几位前辈都搀扶了起来。

喊号的司仪老人用最高亢的嗓音道:吴河的老少爷们,准备行礼。但见刚才乌泱泱的人群,数不清的群众,也不再讲究场地,就跟随族中长辈,对着吴老前辈的灵柩三跪九叩。远处几声铁炮,声声入耳。

行了礼,族中长辈安排抬棺,钟毅和邓叔叔挑了头杆,老人们拿着坛装的高粱酒,在桌子上布下了十六个大碗,清澈的高粱酒如甘泉一般倒入碗中。抬棺的人一人一碗,就这样仰头干了。就听到噼里啪啦地摔碗的声音。

在老人的一声口号声中,众人将小臂粗的长棍上了肩,一用力,棺椁稳稳地抬起,就这样,一步一步,开始向前。落脚的地方和下葬的地方约有一里多地,中间稍歇了两次,又是举步前行。

乡里出钱,买的是最好的棺木,自然分量不轻,钟毅和邓叔叔都已经涨红了脸,但俩人目光坚定,将老人送到了墓坑之中。人流如潮水,缓步前行。

老人落地,早有人准备好了铁锨。钟毅和邓叔叔及吴河的父老,就这样一锨一锨地盖上了土。直到平地之上起了一座新坟。

一位老人,掏出了自己珍藏的军号,正打算吹,邓叔叔走上前去,轻道一声,老哥,这个,我来呗。

老人注视着邓叔叔,把手中的军号递了过去。邓叔叔看了看坟茔,举起了军号,吹响了敬礼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