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1 / 2)

过了劳动节, 天气越发暖和了起来。何玉燕也越发觉得轻松愉快。

自从一个月前买下了机床厂附小门口的房子后,她平时除了学习,就是忙着这个房子的事情。

这些房子据说以前是用来存放附小的杂物。现在都已经被腾空了。何玉燕他们挑选的是刚出校门的那一间房子。占地面积有八十平米左右。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平房。

虽然房子有些历史, 但因为是机床厂的资产,当初建的时候,用的是红砖修建的。更加重要的是, 房顶并不是老房子的那种瓦片顶。而是用实实在在的水泥砖头封顶。

这种房子虽然没有盖二楼, 但也能称得上一句楼房了。要是何玉燕他们想的话,可以直接掏钱找人, 把这房子加盖多一层。

房子是作为文具店使用的。何玉燕找老罗帮忙, 请了他们村里的村民, 对房子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改造。不用两天,一间适合用来开店铺的店面就已经装修完毕。

之后要进货、购买货架等等事情, 那都是驾轻就熟的。有了之前开超市的经验,放到文具这边就显得特别小儿科。

顾立冬抽空帮忙, 找了几个认识的广市老板。请他们直接寄了些样品过来。如果样品没问题的话。超市这边在广市进货的时候, 就顺路把文具店的货也捎带回来。

事情发展到这里,她要开文具店的消息, 就在胡同传了开来。

大妈们还是第一次听到文具还能专门开个店来卖的。又不是古代那些个笔墨纸砚店铺, 现在的人写字,不是钢笔就是铅笔。就这么点东西,还要特意开店的话, 就担心何玉燕的店铺会不会亏本。

何玉燕听到这话, 有点高兴,又有点好笑。她刚带着孩子去买菜回来, 没想到就听到大妈们这样关心的话。

“不会亏本的。说是开文具店。到时候还可以搭配着卖些发夹、小钱包、贴纸啥的。这些小东西可有市场了。而且,店门口到时候也准备搞个简单的小吃摊。再搭配着卖些冷饮雪糕啥的。”

小吃摊何玉燕是准备搞个关东煮之类的。毕竟, 文具店的这些配置,在后世十分常见。现在这样干的人还没有。她决定先赚这第一波的钱。之后的话再看情况要不要增加分店。后世连锁的文具店,在网购没有大爆发前,赚钱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

网购普及后,实体店除了餐饮服务业,其他都不好干了。

现在距离网购普及还有二十多年,她一点儿都不担心赚不到钱。

而且,除了文具店之外,现在开服装店才是最赚钱的。

按照历史进程,服装店之后就是鞋店、小吃店、五金店、精品店、化妆品店……

这些个店铺会在将来陆陆续续成为印钞机一般的存在。

目前何玉燕还没那么大的想头,把这些店铺都开一遍。

当然,八十年代之后,除了实体经济,金融行业也将进入一个疯狂阶段。如果何玉燕没有记错的话,马上81年就要开始发行国库券了。到时候她一定会想办法买一些回来。虽然她不是专门学金融的。但也大概记住了那几年金融市场的疯狂。各种大事件的发生节点。

之前何玉燕其实还没那么有进取心的。她都准备好毕业后进国家图书馆当个图书管理员。然后咸鱼着过日子。看准时机再将来拆迁速度快的地段,买上些房产。坐等成为房姐就成了。

但这个咸鱼的愿望,随着市场开放的日益加深,她也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一些规划。

当然,她毕业后依然会选择进入国家图书馆工作。至于创业什么的,也不会停止就是了。

现在,不就是在弄文具店的事情吗?

除了文具店,她名下还有一家回收站。回收站因为规模小,加上员工靠谱。根本用不着何玉燕多操心。

就是最近卢家兄弟有意往二手商发展,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回收站的效益。

但何玉燕是很支持对方迈出这一步的。这意味着卢家以后有了更多的可能。

上个月卖的那一批二手电器,就是因为卢家兄弟的实诚,目前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过了一个月的保修期,听说只有两个顾客回头找他们去免费维修的。剩下购买电器的顾客,都反应这电器买得好。价格便宜不说,还好用。

这让不少当场有顾虑的人,悔的肠子都青了。

那一批问题电器全部销售出去后,卢家兄弟现在依然在捡破烂。但捡破烂之余,他们已经在捡破烂的板车上,竖起了广告牌。

广告牌上写着维修电器、自行车、手表的广告。而且,他们还增加了回收大件电器、二手电器、自行车、手表的业务。

虽然这只是一个起步阶段,连个正经的店面都没有。但这已经是一个靠谱的二手商店雏形。

他们收到的二手东西都会维修翻新之后,再低价卖出去。售卖前会跟顾客说清楚这是二手商品。因为卢家兄弟很实诚,不会去骗人。很多街坊知道他们开始干这门生意后,都会高兴地帮衬起来。

这就是卢家兄弟这些年捡破烂,跟周围邻居打好关系的结果。

何玉燕并没有多干涉他们的创业。只提了提,如果他们需要钱开店铺的话,她家可以拆借一些出来。

但多的话是没有的了。

主要是她要弄文具店,顾立冬也要弄超市。

没错,自从上个月从港城回来后。顾立冬就跟超市的其他合伙人商量。经过一个星期的商量,全体合伙人最终决定在城东开设一家超市分店。

城东就是在大杂院那一块。那里有着不少工厂家属区。而且这一带的商业氛围很浓郁。到处都是摆地摊儿的。很难说是不是跟丁香胡同那边的商业氛围有关。

但丁香胡同在城东这一带十分出名。一开始出名,是因为丁香胡同有个二号大杂院。这座大杂院整天出现各种奇葩搞笑的事情。但到了市场开放后,大伙儿发现这二号大杂院依然是经常出各种奇葩事情。但是,这座大杂院更加让人瞩目的,是他们大杂院不少人去摆摊儿。

最后带动得附近几条胡同的人都去摆摊儿。

这个结果带来的,是大家都赚到不少钱。就说家用电器,整个丁香胡同,已经有不少人家家里配备了最少一个家用电器了。

这种家电普及率,就是在市中心也是很少见的。

而这样的结果,又激励着更多人投入到赚钱的行列。

像是小吃摊、衣服袜子鞋子摊、卖文具摊、卖手表摊、卖日化产品摊……各种各样的摊档都有人摆出来。

可以说这里简直就像后世的那种夜市那般热闹。

而这样的地方,确实吸引了一大批喜欢逛街的人。

在这样的地方建自选超市的分店,其实挑战性挺大的。但只要好好经营,那么收益绝对不会比市中心这要差。

“哎,还是你们年轻人能耐啊!”

今天是周末,冯大妈喊曹大爷去胡同口的摊位那看摊子。她自然是放假到处闲逛休息。

这不,看到何玉燕带着孩子买菜回来。先是关心了一下对方的文具店。然后不知不觉间就聊到了超市分店的事情。

“这没啥。其实大家都挺厉害的。像胡同口的摊子。要不是冯大妈你管理得好。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跟着过来摆摊。把咱这房子的价格都拉高了不少。”

胡同口那片空地,在这两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小市场。里面有卖早饭有卖菜卖鸡鸭鹅的。附近几条胡同的人都会过来这个小市场买菜。

离家近,货物种类多,价格不贵,还能跟街坊邻居唠嗑,简直是个好地方。

冯大妈一听何玉燕的夸赞,有点不好意思地摆摆手:“这都是你们夫妻的功劳。跟我老婆子的关系可不大呢!”

其他跟着过来的几个大妈中,有他们大杂院的大妈,也有附近胡同的大妈。她们见冯大妈一直没说到重点,不由着急起来。

何玉燕见状,想了想大概明白她们的来意。但她也没吭声,准备等冯大妈直接开口。

好在,冯大妈了解何玉燕的为人。感慨了一番日子越来越好过之后,就直接问何玉燕他们文具店招不招人。

何玉燕挑眉,她的文具店确实招人。但只准备招一个店员负责看店。婆婆顾明霞就是附小的校长。下班后可以过去帮忙看看店里的情况。

所以这个店员,何玉燕是准备招一个比较知根知底的。初步决定从超市的售货员里面,挑一个会收银会登记的。

但她也没直接拒绝冯大妈,而是问:“大妈,你是有什么人要给我介绍吗?”

冯大妈摇头:“具体的人选倒是没有。就是最近有人问,我就顺便过来问问你的想法。”

这个时候,冯大妈身后的大妈有人说道:“我们啊,要是想干活的话,觉得还是去自选超市好。你们家不是买了那块荒地吗?等你们把超市盖起来后,我们到时候就去凑个热闹。”

城东这里比较少面积大的建筑物。大部分不是大杂院就是工厂,或者直接是工厂的家属区。

思来想去,最终顾立冬他们买下了附近一块荒地。最近正准备把荒地收拾出来,开始盖超市。

现在听到大妈们的聊天,何玉燕笑着点头:“那挺好的啊!等超市开起来后,欢迎大家过去看看。”

大妈们说完了自己想说的话,纷纷道别又去其他地方聊天。

不过冯大妈却没有离开。而是帮着何玉燕提东西到厨房。顺便逗了逗圆圆跟丹丹。

何玉燕看她没有跟其他大妈一起离开,就知道冯大妈一定有事情要找自己了。

回到堂屋找了把椅子坐下,她直接问冯大妈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

冯大妈纠结了一会儿,像是下定决心一般地点头。

“就是我家里的情况里大概也知道。我那大儿媳不是个省心的。之前我要去摆摊儿卖包子她就不乐意。这两年看我跟你曹大爷一起努力,攒下了不少钱后,就时不时想要从我们这里挖钱。”

说到这里,冯大妈自己都纠结得要死。

论理,这孙女都有了,当爹妈的才是抚养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然而,因为大儿子现在的工资并不高。一个月也就六十多。跟他同龄的人比起来,其实算挺多的。毕竟这个工资已经是三级操作工人的工资了。

这钱养一家三口,之前也是足够的。还能多一些,让大儿媳妇存起来,或者给娘家买东西。

但是最近外头东西的价格渐渐涨了起来。虽然涨幅还不明显。但是冯大妈一个家庭主妇,现在又管着个小摊子的。对于价格就格外敏感了。

这不,她过来找何玉燕,就是想问她支个招儿。看看这物价上涨是不是有点不对劲?如果是的话,大儿子的工资,很可能会让他们一家三口人日子不好过。

偏她这当妈的,不能直接贴补大儿子一家了。

之前就是因为一直贴补大儿子一家,让大儿媳妇生出了不少贪念。甚至,她还一边嫌弃自己跟老头子摆摊儿。一边又要花他们摆摊儿赚来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