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四个皇子都获得封地(2 / 2)

皇上对他们俩已经非常失望了。大量的证据证明,他们与反叛组织深度勾结。几乎成为了人家的两个奴隶。自己还蠢得不自知,以为人家是要扶持他们俩其中的一位当皇帝呢。竟然为了得到人家的支持,参与对自己亲爹的刺杀活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是,现在朝堂上关系还是错综复杂。毕竟自己的小儿子还没有完全站起来。他忍着心里的厌恶,还想给两个大儿子,最后一次机会。也答应他们。将他们喜欢的州府,给他们做封地。

不过有约在先,给他们五年的时间,如果在他们的治理下,封地变得越来越繁荣。人民的生活变得富裕。对他们的口碑越来越好。那这些封地就归在他们的名下。

如果那些地方,农民怨声载道。经济变得越来越差。那就取消他们作为封主的资格。

大皇子和二皇子虽然不情不愿,可是皇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他们如果不答应,就没有得到封地的资格。

所以,只能接受皇上的要求,与皇上签订了这样的协议。

皇上并不怕他们乱来。虽然他们对自己不忠,可是如果能将封地治理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他并不反对两个大儿子也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有竞争才有进步。即使对他不够忠诚。甚至有弑君杀父的心思,但是如果他能成为一个明君,皇上觉得也可以考虑让他继承皇位。

当皇帝的首先要考虑的是治理天下的能力。孝顺,那是作为一个儿子要具有的品质。而作为皇位继承人。首先要有治国能力。

对于皇上这样的决定,萧云嫣和厉墨涵并没有过多插言。皇上有皇上的考虑。他们作为儿女,只管做好自己。

厉墨涵发现皇上给那老大老二的封地都是靠南一点,而他的封地都是靠北靠西的。

原本,萧云嫣他们所在的六个州府,是整个北川经济最落后的地方。因为常年处于被周边国家骚扰的境地。人们在那里没有长久的打算。

此次三国联合犯边,导致大部分的农民已经离开了他们的土地。现在仍在那里的大部分是退役的老兵。在萧云嫣的私有土地上,作为长工一样的劳动。这里有点类似于军垦的地方。

萧云嫣想要把她的封闭建设成为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繁荣之地。

就等于在一片废墟上建立一个小国家一样。样样都要从头开始。

原来的基础可用的地方很少。需要修改和重建的地方太多了。

大皇子要的是靠南方震旦国的三个州府。他原本想要六个东边靠海的六个州府。

皇上说:“你如果想要六个,那就挑经济条件最差的给,和你的四弟互相换。”

大皇子当然不愿意换了。不过靠东边的三个州府面积有点小,而靠震旦国附近的三个州府面积较大。因为靠南方,水网发达,是稻米的主产区。这里相对西北,经济比较繁荣。

并且那里的内河有出海口。他的外家每年两次去海上很远的国家进行贸易。他正好也养了一只船队,跟随外家一起去海外做贸易。

二皇子要的是东边离海近三个州府。那里盛产鱼虾和珍珠贝类。农业欠发达,经济却是很繁荣的。

在北川,这里也是最大的水产交易集散地。二皇子得到这三个州府,也是使了心机,从大皇子的手里夺下来的。因为这里海岸线长,出海容易,是大皇子最理想的封地。

除了这三个儿子人,三皇子还没有封地呢。皇上让他选。他选的是离京城很近的三个州府。正好他的外家有大量的土地在这附近。

可是皇上没有答应。封地都是远离皇都的,否则,在京城皇上眼皮子底下,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权。一旦三皇子动了歪心思,皇宫就不安全了。

最后三皇子选了离云家缫丝厂很近的三个州府。云家缫丝厂所在地,原本也是另三个皇子争抢的地方。可是皇上告诉他们,那片区域是不会作为封地的。皇上问他们,有云家在,谁能跟人家抗衡?这三位皇子也就偃旗息鼓了。

剩下的就是皇子们在自己的封地里,励精图治,大搞建设。看看五年之后谁的封地治理的最好,储君的位置就应该给谁。

虽然皇上没有明说,朝中大臣却是议论纷纷。认为皇上是让四位皇子各自出去历练一番。至少在封地里,他们会竭尽全力的去搞建设。

如果五年之后那里没有治理好,就会被剥夺。治理好了,国家也会得些税收。北川经济整体变得繁荣了。四个皇子也有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根基,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