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万众欢迎!(1 / 2)

俞同渊站在朱棣面前时,却愣怔,一时间忘记了说什么。

一双眼睛,盯着朱棣,只顾着打量了。

曾经熟悉的长发不见了。

板寸甚至能透过密而短的发丛,看到发丛下的头皮。

新式的分体服。

黑色圆领装,最上面一颗扭头也紧紧扣着。

数年不见,那张依旧熟悉的脸上,虽然依旧没有蓄须,可完全不见当初离开大明时仅剩的那点稚嫩。

刚毅间,一股不怒自威的威严若隐若现。

上位者气象,给人的感觉,丝毫不逊色陛下。

或许,回中原的缘故,这位已经在尽可能收敛吧。

燕王妃穿着一身新式女装站在旁侧,后面一群孩子,看样子很多都成家了,身边都有了伴侣。

男孩子和燕王的装束差不多,女子与王妃装束一般。

虽然这种新式装束,落在他眼中多少感觉有点怪怪的。

但绝不能否定,这种新式装束,给人那种简约、干练展现出的无法描绘的美感。

而这群人身上,那种勃发的朝气。

更是令人心惊。

别的他不敢预判,但可以肯定,只燕王为首这群人的穿着,以及表现出的精气神,就足以给大明,上到精英,下到百姓,带来强烈的冲击和震动!

思绪至此。

俞同渊才恍惚意识到失礼了,幸亏,他早琢磨好,以何种礼节迎接燕王,随即……

啪!

捶胸铿锵道:“大明水师统制俞同渊,携水师将领,欢迎王爷、王妃回中原!”

朱棣唇角笑意一闪而逝。

他很满意俞靖父亲这个迎接方式。

回中原,而不是回朝。

这就意味着,俞同渊没有把他当做大明臣子看待了。

类似有这种清晰认知的人。

在大明其实并不多。

很多对他喊打喊杀的人,本质上,其实还只是把他当做大明一臣子看待。

对他种种不符合中原的行为。

更是把他当做背叛!

逆贼!

这类人的心理很别扭。

一方面,想要把他归结为大明臣子,好以上国的身份对他施加压力和各种诘责。

一方面,这群人还抵触他,当初巴不得他赶快离开大明的就是这群人。

朱棣举手回礼,笑道:“多谢俞统制,及各位将军迎接我们。”

俞同渊和水师将领,看着朱棣举手回礼,不由微微愣怔。

俞同渊短暂愣怔后,就了然了。

知晓,这一定是新军的军礼。

他们水师,接触燕藩商人的机会多,对燕藩军中一些事情了解的也多。

知道燕藩因为救护队中,配置了女兵,更改了军中礼节之事。

当然,这些新奇消息,也就他们水师内部议论一下,可不敢在大明境内到处宣扬。

现在,大明境内,从朝堂到地方精英,对于燕藩的一切新奇事情,抵触的很厉害。

即便如此,就因为水师没有敌视燕藩的情绪,这些年,还屡屡被朝中一些人诟病。

朱棣回礼后,干净利落放下手时,俞同渊做了个请的手势,“王爷,水师已经给王爷准备好了下榻的房间,等朝廷准许王爷的船队,驶入内河的命令来了,末将亲自护送王爷前往金陵。”

“好。”朱棣笑着,不可置否的点点头,“一切听从俞统制安排。”

朱棣转身对海军陆战队营管带吩咐:“这里是水师大营,没危险,派出一个棚将士跟着就行了,剩下的将士,都回船上休整。”

“王爷。”

不等营管带领命,俞同渊就迫不及待道:“我已经为王爷海军将士安排了营房,就在水师营房旁侧,末将想让水师和王爷海军交流一下,不知……”

朱棣含笑看着俞同渊。

他信得过俞同渊。

首先,俞同渊和俞靖是父子关系。

其次,这些年,燕藩海商海船上的军情司成员,也没少向他汇报,大明水师对燕藩海军,十分有好感这一态度。

俞同渊有这等眼界,想让大明水师和燕藩海军进行交流,他支持。

其实,他从没有小气吝啬过。

他的理想,更希望,整个中原,整个华夏,都能取得长足进步。

如果大明境内,全都是俞同渊、方孝孺、蓝玉这样的人,大明想要什么技术,他都可以给。

“好!”朱棣笑着点头,转头吩咐管带:“去通知战船上的将士们。”

将士们也要入营。

朱棣得盯着点。

先把将士们安顿好。

一队队身穿白色海军军服的将士从船上下来,在码头列阵后,跟着俞同渊派出的将士,一队队离开。

朱棣见俞同渊及水师将士全都盯着海军将士的军服好奇打量。

招了招手。

一名海军陆战队将士背着火铳靠近。

朱棣抬起将士的衣袖,捏着加厚的衣袖袖口介绍道:“这是我们燕藩新研制出的一种布料,使用棉和麻制成的……”

这种混纺布的启发来源。

说起来,还是来源于福建那种,棉花和劣质蚕丝混纺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把这种布,称之为帆布,之所以这个称呼,是因为,起初这种布,就是用来做战船风帆用的,因为添加了麻,耐用性、抗腐蚀性比最初的棉布,以及后来,更换为棉花、蚕丝混纺布更好。”

“百姓学会这种棉麻混纺纺织技术后,为了省钱,就开始自行调整这种布料中棉麻的比例……”

麻含量太高。

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会很不舒服。

“通过百姓自发反复调整后,最终找出了一个最佳比例,棉六、麻四,混纺出的帆布,不但具有耐磨、耐腐蚀性,同时,还有韧性好、透气性好、吸湿性好,不像我们以前的劳动布,洗的次数多了,就容易缩水、而且,这种帆布,不容易起皱。”

“做衣服,穿在身上,版型好,将士们,以及我们现在穿的衣服,都是帆布制作。”

帆布这种混纺布。

已经取代绸缎、棉布,成为燕藩境内最流行的布料。

尤其是妙云她们这些女性最喜欢。

帆布做的衣服,笔挺,做出来的女性衣服十分好看。

“海军军服,之所以是白色的,是因为,根据将士们反应,经常出海,穿白色的衣服,更加清爽。”

吕宋那地方,一年十二个月几乎都是高温。

而海军又要在无遮无挡的大海上,经常活动训练。

穿白色的衣服,吸热性差。

这个时代的人们,未必理解颜色的吸热性。

但已经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了。

俞同渊为首一群水师将领听的满腹感慨。

朱棣指了指将士的军帽。

这名将士干练取下军帽,双手递给朱棣。

朱棣接过后,介绍道:“这种大檐帽军帽,其实也是为了防晒,这个大檐里面,有一块薄钢片做成的支板,外面蒙了一层帆布。”

俞同渊伸手触摸。

‘钢都能这么使用了?’

俞同渊忍不住感慨。

至于帆布这么新奇的布料,没有贩卖回中原的原因。

他大概也猜到了。

燕王肯定是担心,从大明赚走的钱太多,更加被人记恨。

饶是如此,这些年,地方到朝堂上,进一步打压燕藩商贸的声音也此起彼伏。

可剩下的这些,燕藩赚取利益的商贸货品,朝廷还真不好打压。

就比如廉价的燕藩米面吧。

一旦打压,大明无数个城池内的百姓,连吃饭都要成问题。

就是太子爷,也不敢下这个决心!

打压廉价燕藩米,对于大明来说,绝对是自毁长城!

其实,朝廷随着乡土村社建成,以及玉米种植的普及。

粮荒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了。

起初,他也奇怪,按理说,这些年,粮食供应量多了,为什么粮价反倒上涨了?

直到他和一位燕藩来的商人交流,才知道原因。

首先,朝廷这些年的钱变多了,据说,燕藩有个隶属财部的经济研究机构,把这种钱多了的情况,称之为通货膨胀。

其次,在通货膨胀的基础上,地方乡土村社虽然都自建粮仓。

可这些年,大明以省府州县地域性越来越强烈的地方保护色彩。

致使粮食等百姓产出的商品,在流通环节中出现了滞胀问题。

再加上商人囤积居奇。

所以才造成,明明不缺粮食,粮价却飞涨,城里百姓吃饭问题越来越难,而农民的收益却没有增加这种诡异问题。

他听那名燕藩商人讲述这些后,剩下的只剩满嘴苦涩。

瞧瞧,大明的经济问题,大明自身都不清楚。

可燕藩却研究的清清楚楚!

幸亏,燕藩研究这些,只是把大明的经济现状,当做一个研究案例。

试想一下。

如果燕藩真的对付大明。

都不用动刀兵。

只要断了每年大批量燕米供应,就能让大明怨声载道了。

“王爷,这是燕藩的新式火铳吗?”

“嗯。”朱棣顺着俞同渊手指的方向看去,示意下,接过将士递来的火铳,“这把火铳,我们称之为燧发枪,在点火方式、以及定装火药方面,进行了一些改良。”

朱棣接过将士递来的纸壳弹药。

用牙咬开纸壳,小的一端,打开引火池上面的盖子,倒入引火池。

然后迅速把剩下装着弹丸和火药的纸壳,从枪管前段塞入枪管中,抽出通条,顶着弹丸,塞入枪管最深处。

举枪,按住扳机。

砰!

清脆枪声响起。

枪声落下后,朱棣把燧发枪递给眼巴巴,早已迫不及待的俞同渊,“这种燧发枪的好处有几方面,一,点火率比火绳提高了不少,一般的大风也不怕,主要是怕下雨,二、射击速度更快了,火绳火铳,我军中将士,一分钟最多射击三次,而燧发枪可以做到,一分钟五次。”

说到这里是,朱棣唇角不由微扬。

燧发枪时代,最精锐的陆军就是普鲁士陆军。

普鲁士陆军,就能做到,一分钟五次。

而燕藩海陆两支配置燧发枪的实验营,通过不断摸索,优化装填顺序、动作,通过反复训练,这两个实验营,也已经能做到一分钟完成五次射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然,提高射速的主要原因,不是燧发装置的改进,主要是纸壳弹药的改进。”

俞同渊接过一颗纸壳弹药。

捏了捏,纸壳很厚实。

咬开纸壳,准备亲自打一枪试试时,才注意到火药细节。

竟然不是粉末,而是细小的颗粒状。

朱棣见俞同渊诧异,笑着解释,“这是颗粒火药,其实和咱们的粉末火药成分是一样的,吕宋那边天气潮湿,粉末火药太容易受潮,我麾下兵工厂通过反复改良,做出了这种颗粒状火药。”

颗粒状火药,除了不易受潮。

略微还能增加一点火药威力。

不过,在火枪中装药量太小,体现不明显。

但在火炮中,体现就比较明显了。

俞同渊暗暗感慨着,装填好后,举枪瞄准码头远处的海面。

砰!

扣动扳机,枪声响起后,又爱不释手,仔细打量一会儿,递给朱棣。

朱棣笑道:“这只燧发枪就送给俞叔了。”

俞同渊顿时高兴道:“王爷,那我可就收下了。”

话罢,转身交给身后将领。

看着海军将士都已经入营,于是请朱棣去准备好的下榻之地。

边走边好奇询问:“王爷,这种燧发枪制作难吗?”

朱棣笑笑,“难,扳机用到了一种钢制弹片,这个弹片带动撞击火帽,产生动力,撞击燧石点火,而这个钢制弹片,是制作钟表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部件。”

最开始,燧发枪使用的是弹簧,被称之为簧式燧发枪。

可制作工艺太复杂了。

价格太昂贵不说。

保养也十分复杂。

直到东旭搞出钟表发条,兵工厂很快就发现了这种钢的巨大价值。

可最开始,也不能使用。

直到沈家进行改良。

这种钢才勉强能制作燧发枪的弹片。

即便如此,平均两百六十次射击后,弹片就会断裂。

并且,造价依旧比较昂贵。

所以,他只是装备了海陆两个实验营。

反正目前军事对这种更优良的火枪,需求不那么迫切。

一种新式装备,没必要在其工艺不成熟就大量装备。

装配两个实验营,主要为了先行总结使用经验,同时,在使用中发现不足,让兵工厂继续改进。

攻克技术瑕疵。

……

俞同渊默默苦笑。

他就是光听,都知道,这涉及很多技术问题。

而且,这些技术,大明一样都不会!

不过,就连燕王海陆军都没有批量装备,倒也不着急。

俞同渊扭头看着,跟随在身后的一个棚陆战队将士,好奇道:“王爷,此番回朝,末将感觉,王爷麾下的兵精神面貌完全不同了,除了有军人的威慑感,不知为何,末将还在这些将士身上,感受到一股令人情不自禁信服的正义之风,王爷是如何,把一群将士,训练成如此?”

俞同渊终于问出。

他最想问的问题。

大明的军人,只会让百姓感到害怕。

但燕藩的军人,不知为何,给人一种让人看着放心,觉得可以依靠信赖的‘错觉’。

朱棣微微诧异。

就是方孝孺,对燕藩海陆军的总结,都没俞同渊深刻!

不错,燕藩海陆军,不但有军人该有的铁血威武。

还有令百姓看了,产生可以放心依靠、信赖的感觉。

毕竟,他曾今就在这样一支军队中。

知道如何让一支军队,拥有这种精神。

他可以很自豪的说。

这样的军队,无论是曾今还是现在,放眼天下,两个时代,只此一支!

“其实也简单,就是让将士们掌握知识,我们军中,从几年前开始,将士们每天都要学习两个字,这些年,所有将士都掌握了,至少一千五百个常用字,将士们识字后,就要教将士们为何而战……”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将士人民史观。

但这些不能说。

俞同渊惊的张了张嘴,最后,只剩下苦涩,暗暗道:‘落后了!落后了!大明真的从方方面面落后了!’

……

当天晚上。

朱棣在松江口水师大营,接到朱元璋催促的圣旨。

夜深了。

从俞同渊的宴请宴会回来后。

朱棣就站在下榻的窗口,看着窗外,从海面升起的月亮。

徐妙云在洗脚盆内,泡好药草后,来到窗边,看着海上升起的明月,视线转移,微微侧头,看着朱棣棱角分明的侧脸,轻声问:“想什么呢?”

朱棣回神,侧头,笑笑,“父皇在圣旨中催促咱们快点回朝,就差直接骂咱们,老头子很想早点见到咱们,这很正常,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在想,这次回大明会发生什么事,又能在大明看到什么,虽说,这些年,通过海商了解,咱们也知道大明的现状,可到底没有亲眼看到,这次,我想好好看看,去金陵看看,然后回江宁看看,再去周围的乡土村社看看,也不知道,让不让我看,能否成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人民经济、精英经济论述,不能全凭他自己主观想象。

必须有详实的实际佐证。

而观察大明,无疑会给他提供很多启发和现实依据。

“其实,我也有点近乡情怯。”徐妙云含笑,微微侧身,靠在朱棣肩膀上,“忍不住想,阿爹、父皇、母后是不是老了,辉祖他们……”

朱棣笑笑,轻轻拍了拍徐妙云挽着他胳膊的手,“这回,妙绣恐怕要找我算账了,她出嫁,咱们没回来,你也没回来,估计,她把这笔账,算在我这个姐夫头上了。”

徐妙云莞尔一笑。

妙绣出嫁,刚好是陈祖义取消帝号,和大明这边达成商贸往来,大明商人联合陈祖义,排挤燕藩商人最为激烈的时期。

这个时期,她身为燕藩的王妃。

怎么能回大明。

燕藩的商人们会怎么想?

而且,当时彼此竞争的十分激烈。

中原商人并不占优势。

中原商人开始占优势,是从中原沿海地方,用行政手段,施行地方保护时开始的。

当时燕藩商人前往大明购进货物,总会或明或暗,受到来自地方官府的责难。

若无地方保护。

中原海商,绝不可能如此迅速,抢走燕藩对大明海贸的优势地位。

“没事,到时候,把钟表、自行车、新式马车给妙绣摆在面前,她肯定马上忘了咱们没能参加她婚礼这档事,这丫头,我了解。”

……

翌日。

天色微亮。

朱棣的船队,就在俞同渊亲自护送下,披荆斩浪,从松江口逆流驶入大明内陆江河中。

临近中午。

金陵百姓纷纷涌出武定门,前往秦淮河。

“王爷就是中午回来对吧?”

“错不了,朝廷礼部官员都已经出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