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北征!北征!北征!(1 / 2)

奉天殿外。

早朝结束,百官已经离开,朱棣蹲在朱高炽面前,叮嘱:“记住,皇宫不比咱们家里,你还是一个皇孙,和妹妹不同,在宫内,一举一动都要注意,去大本堂上课时,和你那些皇叔们搞好关系,将来你爹我不在了,你遇到困难,或许还得有求于你皇叔们呢!”

……

小雍鸣认真听着。

等朱棣说完,郑重点头,“阿爹,孩儿记住了。”

朱棣笑着揉了揉小家伙小脑袋。

他没想到,老头子这么‘抬举’雍鸣。

若是知道,根本不会让雍鸣入宫的。

大明这些人,恨他就够了。

他不想让雍鸣被人记恨。

皇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祈婳是个女孩子,父皇再怎么‘抬举’,那些仇视他的人,也知道,抬举祈婳,其实是因为他这个当父亲的,给祈婳挣下了这份抬举。

可雍鸣不同。

这大明朝野,对他恨之入骨,隐而不发者,不在少数。

雍鸣又被父皇这般抬举。

他有些担心,出点意外。

“行了,阿爹要说的也都说了。”朱棣给小家伙整了整衣服,起身,“等阿爹和你娘亲回村时,来接你们,到时候,带你们回村,看看你们出生的地方,没记忆了吧?”

小雍鸣笑着摇头。

朱棣笑笑。

转身刚要走,就感觉腿被抱住了。

低头。

就见臭小子抱着他的腿。

朱棣笑问:“怎么了?”

臭小子笑着摇头,松开手。

“殿下、殿下……”

就在此时,急促谄媚呼喊声从远处传来,朱棣循声望去,就见一小太监,小跑而来。

小太监抵近后,气喘吁吁道:“殿下,皇爷在御书房召见殿下。”

朱棣微微皱眉。

下朝时,老头子也没说什么。

怎么他就和雍鸣说了会儿话,老头子忽然召见。

“阿爹去见你皇祖父,你去大本堂上课吧。”交代一句,朱棣跟随小太监赶往御书房。

小雍鸣一直等看不到朱棣背影后。

才笑着,一蹦一跳离开。

……

朱棣跟着小太监进入御书房,就见蒋瓛低眉臊眼站在御案前。

收回视线,冲朱元璋作揖一拜,“父皇。”

朱元璋点点头,吩咐:“蒋瓛,把你汇报的事情,给他说说。”

蒋瓛转身,暗暗窥探看了眼朱棣,“殿下,早朝消息传开后,在金陵引起十分大反响……”

朱棣神色平静听着。

反响大很正常。

毕竟,福建一地税收两百万两。

今年,福建应给已经能跻身所有行省前五行列了。

不过,随着蒋瓛说到重点,朱棣脸色渐渐凝重……

“百姓都在议论福建如今已经完成七成雇工身股制,明年全面扫除非雇工身股制商贾之事,百姓对朝廷的怨言很大,甚至有人已经提出……”

蒋瓛略微停顿,“燕王应该当大明储君!”

朱棣脸色瞬变。

不过,转瞬就恢复平静,默默琢磨,此事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这么些年。

他引起的热议轰动,也没少发生。

但第一次有人,竟然说,让他做储君这种话。

……

御书房内,一时陷入安静。

蒋瓛余光窥探朱棣,暗暗冷笑。

这回的声音,苗头虽小,可真是敏感。

百姓这番话,传到太子耳中,会引发什么奇妙反应呢?

“蒋瓛先下去,其他人也下去。”朱元璋突然命令。

蒋瓛微微愣怔。

皇爷要和朱四郎单独谈什么?

有什么用意?

脑海瞬间冒出无数种揣测。

又不敢表现出太大好奇,忙鞠躬转身离开。

啪!

御书房门关上。

朱元璋指了指旁边的凳子。

朱棣走过去坐下后,朱元璋突然冷不丁道:“如果,爹把大明交给你,你愿意吗?”

朱棣唇角狠狠抽抽,抬头直视朱元璋,“父皇,这种话你对我说说就行了,对其他兄弟千万别说。”

本来别人没什么想法。

听了老头子这种话,都会生出不该有的念头。

“接你的班,就得听你的话,咱们父慈子孝,很大程度是离得远,正所谓远香近臭,要是走得近了,保管你看我不顺眼,我暗暗嫌弃你……”

“混球!”

朱元璋被气笑了,抓起御案上的书籍,就朝朱棣丢过去。

朱棣笑着侧身避开。

朱元璋看着朱棣。

秀英曾和他说,家有诤子不败其家。

这就是他们老朱家的诤子啊!

远香近臭……

混账,也就他敢这么说。

收敛思绪,再次看向朱棣,郑重道:“以前,父皇动过念头,想过,如果把大明传给你,会如何……”

“后来你去了福建,折腾的越来越大,摊子铺的越来越大时,爹又庆幸,你不是嫡长子,你的折腾劲儿,爹生怕你步了隋炀帝的后尘,越聪明、越有能力的人,就自认为无所不能,对待事务,缺乏应有的敬畏心,你们这种极其聪慧的人,往往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敬畏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老头子还真想过让我接他的班?

朱棣微微惊愕张嘴。

不知,历史上,‘他’有没有这个荣幸。

可这事,足够令人惊骇了。

若是传到外面,必将引起天翻地覆的震动。

“当初,爹都做好了,你在福建搞失败,栽跟头的准备了,没想到,竟然让你游刃有余解决了,并且还做的这么好……”

朱元璋笑笑。

他还是低估了老四的能力。

“好了,不说这事了。”他说这番话,不是试探老四,就是想把对老四的认可,这些除了秀英,无法对外说的心思,说给老四。

老四是当事人。

有资格听。

也是除秀英之外,唯一一个有资格听这番话的人。

此事,标儿也不能知道。

当然,他敢对老四说这番话,也是充分信任老四,不会因为听了这番话,对皇权生出异念。

“说说,百姓议论雇工身股制这件事吧,爹想到了,百姓可能会有很大议论,爹就是要让百姓议论,进而改善大明风尚,但没想到,百姓的情绪这么激动,竟然产生了,关于储君之位的言论。”

“有些太胆大包天了!”

“父皇。”朱棣忙开口,“此事,若无有心人在背后刻意引导,儿臣以为,百姓之所以口不择言说出这般大逆不道言论,是情绪使然罢了,若因这种零星言论,严惩百姓,只会把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

严惩的目的,就是以儆效尤。

难道,到时候向所有人宣布,被严惩百姓,说过支持他做储君?

本来,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种想法。

朝廷严惩,等于广而告之。

变相宣传。

百姓是不敢再说了。

可心里会想。

而且,大动干戈,甚至会让百姓认为,这是大哥在背后推动。

更不利于大哥。

……

朱元璋欣慰看着朱棣。

“儿臣以为,此事堵不如疏……”

“怎么个疏法?”朱元璋笑问。

朱棣略微沉吟琢磨,说实话,事情发生的太突然。

刚才老头子还冷不丁提及,考虑过他当储君如何如何。

如何疏通民情。

他还真的没多想。

“首先,父皇向天下百姓,解释清楚,将福建模式保留下来,将福建列为特别行省,就是肯定福建现在取得的成就……”

朱棣越说,思绪越发明朗,唇角浮现笑容,“同时,也向百姓阐明,朝廷疆域很大,地域之间,民风、民情等实际情况差别很大,福建模式,不是不搞,而是还需要观察。”

“父皇同时还可以对外宣布,若是有商贾自行想要搞雇工身股制,朝廷不会阻拦……”

……

“总之,给百姓一个念想,同时,借这个机会,给雇工身股制一个突破口,父皇说这种模棱两可的话,那些反对者,不敢跳出来。”

“可大哥若是说这种话,会让很多人疏远大哥,不利于大明的稳定……”

其实,大哥旗帜鲜明否定雇工身股制。

他能理解。

这是维护基本盘,必须要有的表态。

这也是一个储君该做的事情。

若换成他是大哥。

他也会做相同表态。

等他掌握真正说一不二权力时,那时,完全可以利用权力,对基本盘进行清洗调整。

朱元璋听懂了。

他模棱两可的表态,一面安抚住了百姓。

一面,还可以帮助标儿。

现在,由于标儿没有在此事上,做出妥协,那些反对雇工身股制的,反而会坚定不移支持标儿。

这对未来,皇权有序且稳定交接,十分有利。

“你啊!”

朱元璋略微感慨,笑着点了点朱棣。

他这个儿子,其实最适合做上位者。

这回,百姓都被他糊弄了!

你说他对百姓,没有怜悯心吗?

有!

要不然,也就不会有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这些为百姓谋福祉的施政理念。

可他的怜悯心、同情心始终界限十分清晰。

当百姓行为,损害大局的时候,他又会变得十分无情。

这就是上位者该有的品质。

朱棣知道朱元璋没有说出来的话,笑笑。

百姓有质朴一面。

但也有不理智、盲目、冲动一面。

这件事,堵肯定不行。

直接答应百姓诉求,肯定也不行。

北征在即。

未来需要全天下人,同心协力。

绝不能内耗,扯后腿。

另外,长远来看,整个大明推行雇工身股制,也不应操之过急。

大明太大!

而且大明的坛坛罐罐,都是大明所有人的心血。

不像他在海外。

用蛮横的武力,把原有的一切推到,他也不心疼,不可惜。

纵使有无辜者,被裹挟其中,他也并不在乎。

可大明能这样吗?

反对者激烈反对,多少无辜百姓,因为无法明辨是非,会被裹挟其中,对抗朝廷。

对待这种被蒙蔽,对抗朝廷的百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朝廷一旦推动革新,就一定要冷酷无情的碾碎。

只有如此,革新才能走下去。

福建能成功,那是他抓住了福建地方豪强,勾结倭寇海盗的把柄,最初,以此胁迫福建豪强按照他的想法去办事。

后来,海贸开启,雇工身股制并未损害他们的利益,相反,由于海贸,以及海贸刺激福建百姓富裕,福建豪强商贾都从中赚取了庞大利益。

才会拥戴雇工身股制。

这才有后面,福建豪强商贾,深入反思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

甚至,还资助读书人,搞了几个研究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的义社学会。

总体来说。

福建是豪强商贾短暂,不情不愿被胁迫后,迅速获益。

然后因为利益拥戴。

最后,因为生意越来越好做,名声也越来越好,开始反思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这种,让所有人都富裕的体系,进而发自内心认同。

可这在整个大明行不通。

短时间内。

没有那么大的财富基本盘,让整个大明的商贾豪强,迅速从雇工身股制中获益。

海贸的刺激作用,支持一个福建,潜力已经被挖掘的差不多了。

不足以支持整个大明。

这就意味着。

雇工身股制推及天下时。

商贾豪强,必然要经历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利益受损期。

至少三四年时间。

等天下百姓都渐渐富裕,购买力增强时,他们才能从雇工身股制中获益。

大多数人,哪怕豪强商贾的眼界比百姓长远,也不愿意如此。

毕竟,商贾豪强也担心,在这期间,会不会出现什么波折。

比如,成本增加。

再遇突发状况,会不会导致自身衰败,等不到三四年后,民间百姓都有钱,生意好做的时候。

“父皇,其实只要朝廷肯放开一个口子,就会有人搞雇工身股制,一个个乡土村社,绝不安分于,守着一亩三分田那点利益,等农民吃饱饭后,他们会寻求更多机会!”

“可农民自身也有很大缺陷,他们没有足够的人才,而乡土村社想要挽留人才,施行雇工身股制是最好的办法……”

当十几年后。

越来越多乡土村社,为谋求更大利益,主动搞雇工身股制时。

支持雇工身股制的百姓,就更愿意去乡土村社控制的商铺、商号消费。

这种不对称竞争,必然迫使部分聪明的商贾被迫改革。

“乡土村社是撬动大明均富、共富,迫使商贾豪强,捏着鼻子,进行自我改造的一把钥匙,父皇只要给乡土村社开个口子,只要坚定不移,培育乡土村社……”

这条鲶鱼,一定会逼着已经处于食物链顶层的肉食者,做出改变。

不改变都不行!

这比直接的施政命令,更温和一些。

反对力量也更小一些。

只是,可能时间长一点。

他估摸着,乡土村社倒逼商贾豪强,至少还需要十几年时间。

朱元璋笑了,心情格外舒爽。

他猜测,土桥村联合其他村庄,对外开拓,搞雇工身股制,也是老四的主意!

根据锦衣卫汇报。

金陵有些村庄,也亦步亦趋,效仿土桥村这样做了。

这颗种子,老四已经给大明种下了。

“爹想废除宰相制,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北征后,你的功劳足够担任宰相了,顶替汪广洋,与刘基一同,协助爹,完成废除相制如何?”

本来,他直接告知老四就行了。

可现在,他更想听听,老四对废除相制的想法。

朱棣微微诧异。

倒不是因废除相制。

而是老头子征询,他对此事的看法。

“父皇,儿臣其实……并不赞同废除相制。”朱棣略微犹豫,还是实话实说。

这般推心置腹,逆着老头子心思说话。

他也有顾虑。

他现在,其实并不想过多插手大明内部的事情。

“首先,儿臣北征之后,会尽可能马上走,百姓连支持儿臣做储君这种言论苗头都出现了,儿臣并不想太多掺和大明事务。”

朱元璋瞬间瞪眼。

可想到,这个混账,难得跟他这么毫无保留,掏心窝说话。

强忍气恼,询问:“说说你不赞同的理由!”

形势所迫。

老四飞走的速度,越来越快了。

这让人心里憋得难受!

他这一辈子,经历过各种大风大浪,本以为心硬如铁了。

没想到,这个混账却成了他的软肋。

朱棣略微沉吟,“父皇,你可以每天批示奏折十几个小时,大哥可以,乃至雄英也可以,可后世子孙呢?父皇不会觉得,他们也都可以这般勤政吧?”

朱棣瞥了眼朱元璋。

“你那是什么眼神!”朱元璋顿时‘气急败坏’。

他竟然从混账老四眼中,看到了对他的笑话!

对,这混账在笑话他!

他勤政难道不好吗?

‘鲁莽了!’

朱棣摸着鼻尖,讪笑,忙转移话题,“反正,若是换成我,我肯定受不了,一天七八个时辰,盯着一堆,满篇之乎者也的奏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后世子孙,不知创业艰难,他们能每天,花三四个时辰,安安稳稳坐下来,批示奏章,处理朝政,就足够对得起你这位创业老祖宗了,千万别对后世子孙,抱有太大期许……”

……

朱元璋听着,微微点头。

老四说的悲观。

但从历史经验来看,就是如此。

而且,后世子孙也未必能像他和老四这般手腕高明。

一些事情,真的全都交给他们圣裁独断。

恐怕,他们未必能正确处理好。

“那你说说,不废相制,如何制衡宰相?你应当清楚,相权太过于庞大了。”

“很简单啊,把六部尚书,全部提拔为宰相,左右相之外,六部尚书也入相,左右相对六部尚书有领导权,但六部尚书也是品级相同的宰相,有权利参与决策,不再是单纯的执行者……”

其实就是内阁。

内阁人多了。

权力分散。

就更容易制衡了。

同时,左右相虽然是内阁顶级上司,因为不掌握执行权,想要做事,还得更多依靠皇权。

可千万别像历史,搞什么司礼监,太监干政了。

这群太监。

完全就是皇帝家奴。

除了极个别品性好的,大多数太监,根本不在乎什么名声,做事情,带入家奴身份,只考虑让皇帝开心。

破坏力太大了。

皇帝心腹,还是由门下省,一群正常人官员担任更好。

其实,三省六部制是皇权天下,一种权力分配比较均衡的政体框架。

再此基础上微调一下,稍微加强中枢集权就行了。

任何事情,最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就像张真人说的,太极,最不稳定的,恰恰是两个极点。

“父皇,废除相制,是剥夺权力,这个阻力很大,与之相反,扩充宰相对皇权而言,这是对相权的分散,可对百官而言,这是赋权,支持者,响应者会很多,若父皇废除相制,恐怕有儿臣和刘伯温压着,朝堂也会风起云涌,可如果父皇扩充宰相名额,除了宰相心里膈应,百官恐怕十分激动,毕竟,谁都想坐一坐百官凤首,如今,内阁八位宰相,机会多了很多……”

朱元璋又好气又好笑看着朱棣。

他怎么就生了这么个儿子。

脑子里全是些‘歪门邪道’!

做事情,总能从一些出其不意,刁钻角度切入。

身股制。

他觉得,大明体量太大。

直接一纸命令施政,反对者众。

他就把乡土村社作为切入口。

从乡土村社村庄,缺乏人才的实际困难,引导乡土村社主动搞雇工身股制。

倒逼其他商贾豪强跟进。

相权严重挤压威胁皇权。

正常思维,肯定首先想到废相。

混账不!

他反其道而行,刁钻扩充宰相名额,分散宰相权力。

“行了,你说的这些,咱会认真考虑,滚吧!”

朱棣笑着起身,拱了拱手,转身就走。

吱……

“老四!”

刚拉开门,身后传来喊声。

朱棣刚准备转身,朱元璋后续声音传来,“记住,无论你走到哪儿,遇到什么难事,你都是咱最优秀的儿子,咱也是你爹,只要爹和你娘活着,无论你遇到多大困难,大明永远是你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