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就是孩子们的问题。
孩子们不清楚其中缘故,他们大人,只要随意听听就知道了。
可随着太孙提出,接近建安孩子的办法后。
这个问题,就连他们这些大人都开始感兴趣了。
众人全都看着朱棣。
尤其是沈至。
朱棣评价朱雄英提出的办法,是向愚昧妥协,达到了接近建安孩子的目的。
却并不能改变这些孩子。
沈至十分想知道,朱棣会用什么方式。
首先,他想不出,除此之外的第二种办法。
其次,这个问题,看似并不起眼。
但他感觉,能从中看到,燕王朱棣如何接触百姓。
一定程度,能折射反应,燕王的治民理念。
……
被这么多双眼睛注视。
朱棣笑笑,视线最终停留在雄英身上,伸手揉了揉小脑袋,“往后做任何事,都首先要明白,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你们只是想接近今天那群小伙伴,大家一起玩儿,故意穿的脏兮兮没什么。”
……
但目标如果是改变他们。
向愚昧妥协的方式,绝不能达到目的!
……
“我们来建安,不是来沽名钓誉,邀买人心,我们来建安的目的,就是改变建安百姓,贫穷、落后、愚昧的现状,所以我们接触建安百姓时,不用急于融入,也绝不为几句百姓好评,向愚昧屈从……”
其实,让建安百姓说他几句好话。
甚至等他离开建安时,让建安百姓送上一把万民伞。
实在太容易了。
只要出入从简,做出一副与民同甘共苦的样子。
百姓很容易就能被糊弄。
盛赞他。
把他夸成一个贤王。
这个时代的好官儿,其实很好当。
可这又有什么用?
这种作秀姿态。
他来建安时,建安如何。
他离开时,建安恐怕也不会有太多变化。
……
朱棣收敛思绪,看向徐辉祖、徐膺绪、徐增寿、蒋进忠等人,“接下来,你们中,有人要主政一个县,有人要去农村搞乡土村社建设,去了,也不要搞这套向愚昧屈从的做派……”
接近百姓、接近建安孩子们。
不一定要把自己装扮的脏兮兮才行。
人与人的共同点有很多。
比如认真、努力。
“百姓身上,不只有脏这类愚昧表征,还有认真、努力这类最为高尚的内核,你们去了后,只要认真努力做事,就算你们每天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百姓也认同你,因为这是我们和村里农民都有的共同点……”
……
朱棣还在继续说。
其他人听着若有所思。
徐妙云眼神含笑,柔和看了看朱棣。
如何与百姓正确打交道,在场所有人,四郎最有发言权。
不!
放眼整个大明上层。
她觉,四郎也是最有发言权的。
阿爹、父皇他们出身农民,但他们也不如四郎。
当初,四郎如何赢得村里叔伯婶子认同?
还都想把适龄闺女嫁给四郎?
就是四郎过日子井井有条,做事情认真努力!
一个人,生活在一个村子里,只要具备这几样品质,除了那种好吃懒做的,大部分乡亲,都愿意亲近接触。
因为有共同点,本能会产生一种亲近。
后来,八叔他们开始效仿四郎顾家。
以往,八叔他们干完田里的活,回家后,如果有大牲口,会照顾大牲口。
可其他事情,直接就做了甩手掌柜。
可看着四郎,八叔他们也开始效仿,会顺手帮着打扫院子,做这些,原本他们眼中,该女人做,或者,不做也不影响填饱肚子的事情。
土桥村风貌因此而变化很大。
……
“当我们和百姓,用彼此都拥有的优秀共同点,打成一片时,百姓更加信服我们,然后就会不自觉跟着我们学,最终改变百姓愚昧,让百姓变得更优秀,更有能力,过上好日子……”
……
“姐夫在土桥村就是这么做的!”徐辉祖突然惊呼一声,惊喜道:“我明白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众人纷纷扭头看向徐辉祖。
谁都能看出,徐辉祖此时,满脸底气和自信。
蒋进忠若有所思。
他在老家村子里搞乡土村社建设。
今年都开始有收效了。
可总觉,和去岁考察土桥村时,差别很大。
现在,他终于明白了。
他以蒋家少爷,朝廷官员的身份回到老家村子里,带着村民搞乡土村社。
乡亲愿意听他指挥,是因他蒋家少爷、朝廷官员的身份!
而且,他搞乡土村社,就是动动嘴皮子,指挥百姓去干。
自己根本没有亲自投身其中。
没像朱先生那样,亲自一起干过。
百姓在粮食收获上,的确获益了。
但百姓并未学习他,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现在反思一下,他身上,也没什么让百姓可学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学他显摆?
学他站在田埂上,指点江山?
朱先生离开土桥村。
土桥村乡亲若是在朱先生身上学到了一星半点,肯定有能力,自发继续建设发展本村乡土村社。
可他不管老家村子。
村里百姓,能吗?
恐怕最多维持现状,需要好长时间,慢慢摸索,才能。
“朱先生……”
众人闻声,视线纷纷从徐辉祖,转移到蒋进忠。
蒋进忠好奇问:“先生,你走后,八叔他们能独立自主,继续建设发展土桥村乡土村社吗?”
徐妙云低头看着怀中小祈婳,笑了。
蒋进忠缺点很多。
但优点也不差。
听了四郎一番话,已经意识到问题了。
朱棣逗弄着小雍鸣,笑道:“能,给你说几件事,你就知道,八叔他们现在的能力,离开时,我和妙云决定,把我们在土桥村分红,攒起来,为以后土桥村孩子学习所用,八叔他们立刻提出,修建村属学仓,每年秋收后,拿出一部分粮食……”
沈至第一次听闻这些。
满脸震惊。
他是商人之家出身。
学仓之事虽小,但他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土桥村村民,已经具有了一定粗浅投资意识。
这恰恰是农民,之所以贫穷的根本原因之一。
果然!
蒋进忠则一点儿都不奇怪。
之前,他就判断,即便殿下走了,土桥村乡亲也有独立发展乡土村社的能力。
或许不如朱先生领导。
但有这种能力,就足够了。
土桥村有,他老家村子却做不到。
根本原因,就是土桥村乡亲,默默效仿朱先生,不知不觉,其实已经从朱先生身上学到了很多。
“殿下。”顾学文突然开口,悲观道:“若乡土村社的建设这般复杂,恐怕很难推及天下,我可以十分肯定说,本朝官员,没几个人会如朱先生这般,教育引导农民,一旦让百姓自行建设乡土村社,他们没有这个能力……”
朱四郎的乡土村社,绝不可能成功!
跟着朱四郎没前途!
顾学文瞥了眼沈至。
沈至察觉顾学文眼神,也知这个姑父在暗示什么,视若罔闻,只是看着朱棣。
姑父的问题虽然不怀好意。
但他也很想听听燕王怎么说。
朱棣笑笑,“百姓自主建设乡土村社,发展壮大乡土村社的经济规模,这的确需要很长时间,我估计,至少得十几年。”
“但我并不悲观。”
“朝廷只要引导百姓,建成最基础的乡土村社就行,集中人力物力,能建立起村属粮仓,百姓的粮食,不要贱卖,集中一个村子的财富,能逐渐添置铁制农具、买得起耕牛,一个村子,最终有能力,直接拉着粮食,来县衙交田税,避免乡绅盘剥,最终竞拍包税都要彻底被取消……”
所谓基础版乡土村社。
在他眼中。
就像一个开源系统的源代码。
这套源代码,粗糙、原始、不好看,但所有村子都能套用。
能让大明境内,所有村庄都解决温饱问题,实现一定的财富积累。
“这其中,肯定会有一些村子,出现能人,想出一些迅速致富的法子……”
朱棣看向沈至,“就好像你们周庄,沈家帮周庄百姓建设乡土村社,你们沈家掌握着最先进的种桑树、养蚕、缫丝、纺纱手艺,能不能传授给百姓呢?”
朱棣指了指采绿几个小姑娘一桌,“就像我们采绿这些小姑娘,周庄肯定也有很多,在她们年纪小时,让她们识文断字,读几年书,八九岁时,传授她们纺纱手艺,学过知识的女孩子,接受能力一定不差,这样一群女孩子,将来在村中纺纱,织出上等精美的丝织品,肯定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