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0章 怎么还有青铜面罩呢?(1 / 2)

宋青云转头看了一眼其他几件,顺手拿起一件卣,拿在手里仔细看着。

青铜卫父卣

卣为扁圆形,环颈饰以龙纹,中部饰一羊头,制作精巧。器腹下垂甚深,盖为内插式,盖顶亦饰龙纹。提梁两端饰以羊面,羊角盘曲成圆形,别具匠心。器腹内底及盖内有铭文,拿起刷子,清理着里面的土迹,转头看到陈阳蹲在地上也清理着一件簋,只不过跟刚才自己那只样式不同。

“陈阳,我真TM服了你了,”宋青云笑着骂了一句,“你学学别的古董商行不行,你看看谁像你一样。”

陈阳低头清理着青铜簋,听到宋青云跟自己说是,头都没抬,顺口问了一句,“我又咋了?这么多物件,你还不高兴了?”

“高兴,我能不高兴么?”宋青云嘴上说着话,手里的活依旧没停下来,“人家别的古董商吧,都是一件件捡漏,你可倒好,一窝一窝端!”

“在洛城端了聂珍珍一窝古董,现在跑到牛头上,又端了一窝青铜器,我估计把下面都挖出来,都TM能成套了!”

听到宋青云这么一说,陈阳抬头看了一眼,看看自己身边的几件青铜器,可不是么!

青铜器的种类非常丰富,有时候到了博物馆之后,看到某件青铜器非常漂亮,却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稍微给大家说说,青铜器主要包括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铜镜及杂器等九大类,每一类几乎都有自己一套东西。

食器里大家最熟悉的就应该是鼎,鼎在最早是用于煮熟食物或煮汤,或在宴饮时用作盛肉与调味品的器具,后来改成了祭祀礼器。

鬲(lì)与鼎的用途相似,也是一种烹煮食物的炊具。其与鼎的区别在于鼎可分为明显的腹部和足部,而鬲的腹部和足部则不分开,腹呈袋状,足较短,这种袋状结构有利于扩大液体的受热面积,更容易加热食物。

甗(yǎn)是一种用来蒸食物的炊具。

簋(guǐ)盛食器和温食器,簋作为礼器时,一般会和鼎配套使用,鼎和簋的使用数量也是随着所有者身份的变化而变化的。周天子祭祀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用现在的话说,不是什么人都能吃四菜一汤的,得看地位。

盨(xǔ)为盛放粮食的器具,盨使用的时间较短,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前期就已经罕见。

簠(fǔ)与青铜盨用途较为相近,为盛饭食之器,簠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其形制是一种长方形斗状,器盖同形,可互相扣合。

豆是盛放腌菜、肉酱的器具,也可盛放饭食,相当于我们现在使用的菜盘,豆的形制与后世的高足盘相似,器腹如盘,圜底,腹下有长粗柄,柄下有圈足。

使用时,常以偶数组合使用,故有“鼎俎(zǔ)奇而笾(biān)豆偶”的说法。但出土和传世的青铜豆较少,这可能是当时人们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质豆,不易留存到现在的缘故。

俎,是一种用来切肉和盛肉的几案,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就是从这个字来的。

酒器其实没什么介绍的,主要就爵,比如大家知道的父辛爵,这指定是用来喝酒的。

斝(jiǎ)是温酒器,斝和爵的区别在于,斝的容量更大,没有流和尾,角角与爵的用途相仿,大小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角没有流,且口沿也没有柱。造型就像一只展翅的飞鸟,十分美观。与爵相比,角的数量远不及爵,且大多纹饰精美。

觚(gū)饮酒器,常见的觚为圆体,青铜器中也有呈方体的,但是比较少见,觚这种器皿一直在被人们使用,像明清两代,有很多觚这种形状的瓷器。

觯(zhì)饮酒器,觯最早在二里头时期就有发现,盛行于商代,觯的形制似小尊,横截面多为椭圆形,少数为圆形,敞口,或有盖,下腹鼓 ,有圈足。

觥(gōng)这个字大家一定看古董小说时候,经常能看见,它是盛酒器和饮酒器,流行时间约在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其出土数量非常少,目前见于着录的不过百余件,大部分都是随葬品,那些墓室规模大、等级较高的贵族墓葬中容易出现,在商周青铜礼器组合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觥的造型多以野兽为蓝本,盖是兽头和兽背,器身乃兽腹,足部为兽足,兽口一般不密封,方便美酒从中倾倒而出。

尊,就是盛酒器,罍(léi)也是盛酒器,但他也有盛水的用途。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分为圆罍和方罍。

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罍在形制上和尊有相似之处,一般而言,肩宽大于口径就是罍,而肩宽小于口径就是尊、卣。

瓿(bù)、彝(yí)、卣(yǒu)、壶这些都是盛酒器,只是使用者的地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