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当一回先生,过一把当夫子的瘾。”
温润无奈:“好吧!”
那边,已经有小丫头跑去私塾通风报信了。
他们几个到了私塾的时候,孩子们正在上课。
小班的娃娃们,在陈旭的监督下,正在摇头晃脑的背诵《百家姓》呢。
这里没什么可看的,且几个人貌似不知道怎么哄孩子,故而也不敢进去,怕被小娃娃们围着,走脱不掉。
大班那里就好多了。
他们正在诵读《论语》,虽然还不能完全背诵,但是诵读是没问题了,他们都认识上面的字。
看到先生来了,齐齐站起来,朝温润行了一礼:“先生好。”
“同学们好。”温润也跟他们问好:“都坐下吧。”
“谢先生。”温润一摆手,他们就齐刷刷地坐下来。
“这么乖的吗?”
“还挺齐整的!”
“不要多说话。”
温润看了看他们几个:“这几位都是才子,你们都叫先生就好。”
“先生好。”一群孩子没站起来,就是看了过去,齐声叫了一句“先生”而已。
“好好好。”邓二少十分开心,这里头他最小,估计是好不容易当了一把“先生”,这个高兴啊,就甭提了。
其他人也感觉很不一样。
不过温润觉得吧,自己的学生挺好的,就不要被这些人荼毒了。
但是他忘了,这帮人有多自来熟。
“你们在读《论语》,可知道其中的含义?”谢六公子一来,就问了一个高深的问题。
结果领头的王珏,直接就回答他了:“我们现在只是诵读,过后要背诵下来,等到能一字不差的背熟了,才会由先生讲解含义。”
“是的,他们还小,这第一次讲解含义十分重要,故而不得轻易下定论。”温润道:“几位仁兄,还是去我的书房吧,别在这里捣乱了。”
看温润的脸色,知道他不高兴,众人也不敢继续胡闹,颇为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个私塾,他们看得出来,这个私塾是温润的心血,这建设的就很好,孩子们教导的也好。
都是有眼色的人。
到了书房里,看着温润的书房,倒是让众人惊讶了,温润的书房里,一大堆的书籍,各色书签多如牛毛。
众人就坐之后,上茶的就换成了刘老四他们一群男人。
倒是没人在意这一点,几个人落座之后,喝了口茶,就提起了《论语》,说着说着,就提到了“鬼神之说”。
古时候的人,并非都是愚昧的,也有不信鬼神者,虽然寥寥无几。
就连孔圣人,也是信鬼神的,只是他不像许多人那样将追求寄望于神佛的庇佑罢了。
比如《论语》中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意思就是说,我若不能亲自参与祭祀,不如不祭祀,是不会请别人代替的。
这也是后来,什么都能替代,就是祭祀不行。
哪怕是现代,婚礼可以不参加,直接给个红包,或者让人替自己去一趟,也可以;但参加丧礼,没有可以替代去的,这就是传统。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这句话更好解释:致力于使老百姓遵守仁义礼仪,对鬼神敬而远之,这就可以说是聪明了。
毕竟聪明人少,愚昧的人多啊!
有很多人都信的入了魔了,那个时候,孔圣人其实很有先见之明。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这就有意思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活人都没能服侍好,怎么能祭祀好鬼神呢?
温润就想到了后世的那个谚语:活着不孝,死了瞎叫。
活着的时候,都不孝顺,死了哭翻天去,又有什么用?
子疾病,子路请祷。
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
子曰:“丘之祷久矣。”
这个就有趣了,这段对话,说的是病了,不吃药,竟然要求神,而孔子说的回答就很简单:“我早已祈祷过了。”
祈祷过了,而且很久,甚至求遍了漫天神仙,但是这病也没见好啊!
一开始他们自己讨论,后来就看温润只是喝茶,点头,哼哼哈嘿,也不发飙自己的意见。
“不知道温兄如何看?”邓二少觉得他们不能喧宾夺主。
这个温润还真有想法,他侃侃而谈,见解独到,倒是丁林,他又抬杠子了:“子不语怪力乱神。”
“就算是子不语怪力乱神,那孔圣人也是参加祭祀,也会拜神。”温润道:“且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岂可不信鬼神?又不祭祀呢?祭祀了,就是相信天地鬼神。”
接着他又说了一堆的大道理。
至于那句有名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实为今人误解,那句话原句在论语中还有上下文的,原文是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从上下文看,这句“子不语怪力乱神”中间明显该有断句,上下文都是孔子与叶公讨论,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应该学习别人优点的话题,中间岂会神经错乱似的突然插一句是否信神的话?
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此处应该是“子不语,怪力乱神”,结合上下句,就是“孔子不再说话了,生怕分心用力影响凝神思考”,沉思了一会儿,便说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结论。
讨论嘛,他以前讨论都没输过。
各种引经据典嘛,他的知识储备量可足了。
就此谈论了一整天,喝了好几十碗茶水,点心也吃了十几盘子,还跑了好几趟洗手间……然后他们又对老王家的洗手间感兴趣了。
不过温润看着他们好奇的眼神:“这马上就要吃晚饭了,你们真的要跟我讨论我家洗手间的问题?”
几个人一噎,突然面面相觑,齐齐摇头:“明儿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