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温润正在教导学生们,背诵《声律启蒙》,这个是他临时增加的课程,希望培养学生们的诗词歌赋的感觉。
结果陈旭就跑来了:“老爷,张大爷说,有贵客到了山脚下,让小的告诉您一声。”
温润一听就知道人来了。
“那,你跟我一起去?”温润问了陈旭一句。
陈旭明显不想去,低着头,不吭声。
“算了,你给我看着点这帮孩子,尤其是小班那里。”温润道:“不许他们多吃糖!”
陈旭一下子就开心了:“好的,老爷!”
他不爱见外人,温润也随他去,反正他家里不缺人手。
再说,陈旭越长越好看,他自己就是个结契之人,哪怕现在还没那啥,也是知道一点的。
有人就是不爱红装爱蓝颜,温润自己无所谓,可陈旭长成那样,很容易招惹是非,故而不爱出门就不出门,不爱见人就不见人。
温润自己却需要见人的,陈强家的已经在屋里头等着了。
幸好昨晚洗过了澡,温润只需要换一身见客的衣服,重新整理一下头发,就行了。
等他一摇三晃的走到大门口,张大爷家的二小子就过来,无奈的告诉温润:“人还在山脚下,没上来,你可以爬上你家那观赏亭台看看。”
温润皱了皱眉:“我都够慢的了,他们还没来?”
“嗯。”张老二就转身回去了。
温润让人打开大门,然后自己一撩袍袖,上了观赏亭台,就是他们家用竹子搭建的那个二层的亭子,往村口那边一看,顿时懵圈了。
他看到的不是马车,看到的是一排排的轿子!
古代时候,这轿子不是一般人能坐的,别看在那些影视片里,不管秦汉唐宋,还是明清时期,哪怕是七品县令出门也坐轿子,其实那是不可能的,哪怕是三品高官,也不行。
早在唐朝的时候,就连宰相出门也是骑马,宋朝时候也是一样,不要以为宋朝弱,最初它不弱。
主要是士大夫们认为以人代畜有伤风化,都不肯坐人抬的轿子,一直到宋哲宗的时候,因为司马光四朝元老,年迈体衰,特意下旨准他坐轿,但就算是这样,司马光都不敢接受。
一直到了南宋时候,因为赵构南渡,而江南不比北方,多雨又多水道,平坦的大路一下雨也泥泞了,以至于其它交通工具都不太方便,才特许上朝时可以乘轿,其他时候依旧不许以人代畜。
哪怕是元朝也是如此,虽然是外族,但那也是人类不是?
明初的时候,才稍稍放松了一些,可也只有在京的三品以上官员才许乘轿,直到明朝中后期,轿子才流行起来,但也不是普通人能随便乘坐的,一般百姓除了特殊原因,比如说腿脚不方便,或者是残疾者,只有七十以上的老人,或者是新娘子,才可以乘坐轿子,并且只能是二人小轿。
一般不乘坐轿子,都只是坐着竹子制成的滑竿,这个既方便,又能看一看风景,尤其在都是男人的情况下,大家女眷不宜露面,故而乘坐轿子的多,可没说大家男人也得如此,他们这一群人,就是乘坐的轿子上了莲花坳的山路。
而且他们都是男人!
后来温润才知道,他们嫌弃马车上山颠簸的厉害,就让人抬了滑竿来乘坐,但是呢,滑竿没有轿子暖和啊,没有马车也不行,就让人赶着空车来莲花坳了。
莲花坳的地形是挺不好走的,但是没到寸步难行的程度,温润来来往往的也是乘坐的马车啊。
只能说,对方是真的“身娇肉贵”啦。
这七八顶轿子,都是两人一抬,倒是不违制,可是,谁家能有这么多轿子备用啊?这玩意儿,一般没人用。
而能一口气抬来这么多的轿子的人家,也不多见。
这伙人慢慢悠悠的上了莲花坳,过了村口之后,就直奔温润家、哦,老王家来了。
现在的莲花坳周围,起来的是一圈儿泥土夯实了的围墙,一人多高,两米宽,上面还立了拒马,别说人爬上来,就是马也跳跃不过来啊。
温润看到他们慢吞吞的刚进了村子口,就下了来,吩咐人烧水,沏茶:“用那个,我自己做的竹叶……算了,那竹叶茶夏日里喝一喝还好,还是选那个大红袍吧,那个比较好。”
冬天就该喝红茶,夏日就该品绿茶。
温润让人去泡茶,自己回了书房,他不会在门口迎接人,只会在书房等待。
何况这些人跟他不熟,就算是要接待,也是在客厅那里,而不是在他的书房,这地方只有熟人才会在这里接待。
果然,不一会儿,刘三儿就进来了:“东家,外面有人求见,好多人啊!”
他没见过这样的阵仗,光是马车就十几辆,还有轿子。
车夫跟轿夫就五十几个,他们家王百户回来也没这架势啊?
那都是骑马走的,且都是军汉,可这门口站着七八个,都是读书人。
广袖长袍,披着大毛衣服,一个个矜贵的说着话,还给她递了个帖子。
这帖子让刘三儿用一个竹板托盘托着,送给了温润,这玩意儿,他以前也没见过,竹板托盘是陈强家的刚给他不到一注香的时间,让他到时间了就用这个去接拜帖。
他的手是不能见人的啦!
刘三儿的手是标准的农夫手,那大手抓锄头是可以,抓拜帖,还不得把拜帖给捏碎了啊?
人家上门来,递了拜帖,你把拜帖捏碎了,那成什么了。
温润一看他这架势,也惊呆了:“你在哪儿搞来的竹制托盘?咱们家的?”
刘三儿一脸嫌弃的道:“陈强嫂子刚给我的,这拜帖我也不想摸,一股子香喷喷的气味,跟娘们儿用的胭脂似的,而且这么好看,我也怕捏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