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1 / 2)

一个月没来,城里有了一点变化。

或许是因为傅文钰今天穿了一件周氏新做的书生袍,看起来就是个读书人的缘故,他一下牛车就遇到了一个书贩。

来人背着一个书箱,笑容满面地对傅文钰道。

“这位小哥定是读书人吧!”

“我这儿有上好的笔墨纸砚,买多了还有送,小哥你要不要来上一些?”见傅文钰不感兴趣,他又道:“笔墨不需要,那书呢?”

“我这儿有……”

他说了几本常见的书名,见傅文钰还是不感兴趣,甚至想要离开,于是急忙伸手将他拉住,“诶诶诶,别走啊。”

“我有好东西!”

“柳州小报要不要?这玩意现在可是真正的稀罕物……”

“柳州小报?”傅文钰停住了脚步,这份小报的确是他进城的目的之一,于是他感兴趣地道:“那拿给我看看。”

因为傅家村离柳州城有点远,来回要一个多时辰,所以张二送完第一张小报后就没有继续给他送了,傅文钰也很好奇它现在的情况。

书贩见他感兴趣,马上就拿出了几份。

“看小哥你这副模样,肯定是听说过这新鲜玩意儿的吧?我跟你说,我这里有全套的,从上头开始登话本的那一张开始,一直到昨天的那张,全都有。”

“小哥你想要几份?”

“给我最新的那张就好。”傅文钰只是想看一下一个多月过去,小报发展到哪个阶段了,所以对旧的不感兴趣,只想看最新的。

书贩的报纸同样是十文钱,傅文钰拿钱换了一张,然后就翻看起来。

总体而言,这最新的一张和第一张没太大区别。

在上面打广告的店铺名字换了几家,并且有府城之外的其他县城店铺。但最让他意外的是,最新的这一份报纸上竟然只有他的话本,以及三柳先生的《樵夫》,孙秀才的那篇《东厢记》则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则是另外一本他没有读过的话本。但在他的记忆里,《东厢记》比《樵夫》都要更长一些。

带着这个疑惑,傅文钰来到了开元书坊。

张掌柜苦笑道:“哎,孙秀才不愿意将话本印在上头。”

接着他便简单解释了一下,原来孙秀才是一个真正有秀才功名的人,虽然久试不中,但他觉得自己总有一日必是能中举的。所以一直以来便有些高傲,‘柳州小报’改版后因为很便宜、很新奇,就引发了大量讨论。

在唐员外的推动下,很多人不管感不感兴趣,都乐意掏钱买上一份,或者就拿着最初赠送的那一份,跟好友们谈论。

如此一来,柳州小报流传就广了,就连贩夫走卒都能说上几句上面的内容。

而其中,上面的三篇话本引起的话题最多。

三柳先生的《樵夫》,因为写得好,并且早就开始贩卖了,很多人都看过,所以赞誉的人虽多,但讨论度不广。

讨论度最广的,是傅文钰的《鸠占鹊巢:真假少爷难分辨》,别看他的书名和笔名都奇奇怪怪的,但真的很受欢迎。

原因之一当然是他的话本不咬文嚼字,乱掉书袋,只要是识字的人都能看懂,读者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贫富贵贱。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话本处于连载期,读者们都不知道后续内容。正因为不知道,所以才会讨论、争执、猜测。如此一来,话题度就高了,自从张狗剩和张父入城那段剧情刊登出来后,基本上每个茶馆都有人提起这篇话本。

挨骂最多的,则是孙秀才的《东厢记》。

“孙秀才的话本,历来都是喜欢的人奉为圭臬,厌恶的人恨不得处之而后快。”张掌柜摇头道:“这一次便是如此。”

“喜欢的人是真喜欢,厌恶的人也是真厌恶。”

“前些日子,有人在茶楼将《东厢记》批了一通,还说孙秀才写出这种东西,定如书里的人一般,是个沽名钓誉,只会让家里的娘子挣钱给他花的伪君子。这些话估计是传到了孙秀才的耳中,所以他便找上门来了。”

张掌柜的意思,是孙秀才觉得将话本刊登在柳州小报上,降低了他的话本的格调,于是不准柳州小报再印他的《东厢记》,还说那些下等人不配看。

于是书坊的人只好换一本。

傅文钰:“……”

他没想到居然还有人不爱流量,这个孙秀才难道不知道这种方式能够迅速扩大名气,使话本作者获得更多的好处吗?

知道的人越多,买的人才越多啊。

至于挨骂,哪有作者不挨骂的,哪怕一点冲突不写,也会有人骂平淡。

等《真假少爷》的后续剧情出来,傅文钰也不敢保证他不会挨骂。不过《东厢记》撤了也好,那剧情就不是正常人该看的,这样他以后再把报纸带回去,就不用特地嘱咐妹妹不要看孙秀才的文,看了也不能信了。

傅文钰感慨了一会儿,然后把这事放一边。

他把自己的存稿拿了出来。

“张叔,这是我话本的剩下部分,你看一下。”他这次拿过来的,是剩下的所有存稿,一共九万余字,摆在桌上是厚厚的一沓。

“贤侄你全部都写完了?”

张掌柜惊喜地翻看起来,作为一个书铺的掌柜,他的阅读速度自不必说,只略一翻看便发现发现傅文钰拿过来的这部分,质量比之前那四万字还要好。并且其中的一些人物、一些情节、一些话语都蕴含深意。

而且结局也处理得很好,并没有什么不妥的。

“好,好哇!”

他不舍地放了下来,对傅文钰道:“如此一来,贤侄你这本话本,就全部写完了。明日我便安排人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