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1 / 2)

四月初,广州、高州和并州颁布了招募兵员的告示,符合条件的兵丁可到府衙报名。

因为条件较为丰厚,各地百姓家中有多余男丁,尤其是穷得娶不上媳妇儿的男丁纷纷报名入伍,只用了半个月,便招募齐了两万兵丁。

这些人先安排到军营中进行训练。上午进行身体素质的锻炼和兵器的使用方法训练,下午则是协同作战的培训,要让士兵能听懂各种指令,服从指令。

此外,刘子岳还让人给他们安排了一堂半个时辰的思想政治课。这课程是他和黎丞编撰的,无外乎就是忠君爱国爱民这类的,未免士兵们听得不耐烦,他们没有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从历史中选取了一些忠君爱国的名人,用故事的形式更容易让人接受。

此外,他们还大力宣传这次平息红莲教的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些英雄有以身殉国的封州、并州知府,也有刚入伍誓死守城的新兵蛋子,还有平日里不着调最后却充当先锋冲入城中的老油条。

不管他们是什么身份,在面对敌人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挺身而出,保护身后的普通百姓,保护自己的家乡,保护父老乡亲!

发生在身边的普通人的不平凡事迹更容易令人动容。有些个士兵眼泪都涌了出来,其中一个少年更是抱头痛哭起来,哭声令人侧目。

鲍全将其叫了起来:“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少年吸了吸鼻子,哽咽的说:“张启超是我哥哥,谢谢平王殿下和于大人,谢谢你们没有忘记我哥哥。”

说着,他掀起眼皮怯生生地望了一眼前方的刘子岳。

虽说殿下比去年时身形更挺拔了,皮肤的颜色也深了一些,但他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平王殿下就是那个带着所有官员和将领,给他哥哥躬身行礼的年轻人。

更令他没想到的是,平王殿下还将他哥哥以身守城的事迹在军中宣扬,让所有人都记住了他哥哥的名字。这一刻,他总算明白了,什么叫虽死犹荣,什么叫重于泰山。

鲍全没想到是这样,像熊掌一样的大手用力拍在少年肩上:“好小子,不错,你叫什么名字?”

“张启晨。”少年紧张地说。

鲍全念了一遍他的名字,声音洪亮地说:“好名字,小伙子好好干,建功立业,像你哥一样做个保家卫国的英雄!”

有了张启晨这样的真人真事现身说法,士气更加高昂,每日的训练士兵们也更积极。

一切都在欣欣向荣之时,京城又传来了好消息。

京城送来了四十六名匠人,加上他们陪同的家属,共计一百五十六人。这些人中不但有需求最迫切的生铁冶炼锻造的高手,还有不少擅长兴修水利、路桥和各种建筑物等的匠人。

黎丞看到这天降的人才大礼包,都懵了。这些可个个都是他们南越紧缺的人才啊,朝廷竟然派人送了过来,殿下不愧是陛下的亲儿子,一般人哪能有这种待遇。

他实在是太高兴了,将人暂且安置在府衙旁边的客栈后就迫不及待地驱车前往军营向刘子岳汇报这个好消息,并商讨怎么安置这些人。

刘子岳听说黎丞来的消息,直接将手中的红缨枪丢给了旁边的亲卫,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连衣服都没换就直接去见了黎丞。

“黎大人今日前来可是有要事?”一打照面,刘子岳就开门见山地问道。

黎丞在表面上一直与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两人看起来交往很少的样子。黎丞今日竟招呼都没打一声就跑了过来,显然是有很急迫的事。

黎丞老脸笑成了一朵菊花,拱手道:“恭喜殿下,贺喜殿下,朝廷送了四十六名匠人过来,其中十一名精通生铁冶炼锻造法,其余的则擅长兴修水利、路桥、各种建筑等等。”

刘子岳本就神采飞扬的眼睛更加明亮,俊秀的脸上难掩喜色:“这么快?发生什么事了?莫非晋王回京了?”

他那天故意当着温开义的面索要生铁冶炼锻造法,其实不是奔着温开义去的,而是冲着其他三方。晋王平乱成功在即,有了这么一个天大的功劳,等他回到京城,便是太子这个储君也要避其锋芒。

面对晋王的压力,太子、燕王和楚王怎么可能不着急?正所谓病急乱投医,这时候要是有人再跟他们提,给南越送去上好的兵器锻造法,提高南越军队的实力,鼓动他跟晋王对着干,给晋王添堵。

这些人为了对抗晋王,一定会答应。

只是没想到的是,竟送来了熟练的工匠,而且还额外多送了好几十人过来。

黎丞到底是做了这么多年官的,心眼子不少,刚才接待这些人时已经从几个脾气暴躁,不甘于受此等待遇的官吏口中打听到了不少消息:“殿下真是神机妙算,晋王不日就要回京了。至于这些人嘛,都是工部的底层官员,基本上都是工匠出身,正儿八经的读书人看不上他们,他们自己也没多少门路,然后就被推了出来。”

原来如此,那就说得通了。

刘子岳真想问问,是哪个天才想出裁撤一部分工部官员和匠人的?真想给他颁个活雷锋的锦旗,太妙了。

对于这些人,刘子岳琢磨了一下说:“黎大人稍等,我换身衣服,与你一道去见他们。”

黎丞应下。

半个时辰后,刘子岳换上了一身贵气逼人的亲王朝服,与黎丞一道回了城内。

客栈里,不光有这些匠人,还有等着回京复命的使臣。

刘子岳见了对方后,极为客气,让人送了一份厚礼,然后感动地擦了擦泛红的眼尾:“父皇待儿臣真是太好了,请杨大人回京后一定要向我父皇转告,儿臣很想他,请父皇保重龙体。”

“平王殿下放心,臣一定将殿下的话转达给陛下。”杨大人恭敬地说。

刘子岳又道:“客栈简陋,怎能委屈了杨大人,杨大人不若移架府衙稍作休息,劳烦黎大人安排了。”

“这是臣的荣幸。”黎丞连忙接话,又说,“杨大人请!”

等他将杨大人带走,刘子岳让人将工匠们都请了下来。

这些工匠大部分都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只有几个二十来岁的小年轻,看到刘子岳都有些拘束,挨个行了礼之后就像闷葫芦一样站着不说话了。

这让刘子岳想起了上辈子见过的那些不善言辞的技术人员,很多都是这样的,不懂阿谀奉承,只一门心思沉醉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中。

现代人对技术人员还是比较尊重的。可惜这些人生不逢时,生在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技术人员天生就要低读书人一头,连带的同为六部,工部却不是那么招人待见,连工部尚书说话的分量都不及其他几部的尚书。

但其实修路造桥,兴修水利,修筑城墙,锻造兵器,铸币造船等等,都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一个朝代能够安稳运行的重要基石。

在刘子岳看来,工部跟其他几部一样重要,甚至其对国家稳定的作用更明显,哪里的修修补补,都少不了工部。

只是工部这些脏活累活,每次都要大笔的银子,可成效却不是立竿见影的,有时候都看不到成效,因此上头只看到了他们整日要钱,却看不到他们的辛苦。

无声地叹了口气,刘子岳温和地笑道:“诸位来了南越便是自己人,以后诸位的待遇一切比照京城,请诸位安心工作。若在本职工作上有突出贡献,或是有新的发明发现,或改进某项工艺提高了质量或者缩短了时间等,都可获得奖励。具体的,等诸位加入相应的工坊后会有人详细跟你们谈。”

这话什么意思?

众工匠惊疑不定,彼此看了一眼,又快速低下了头。不过心倒是先安定了一些,至少待遇不变,养家糊口不成问题,至于平王后面说的那些,他们简直是闻所未闻。不过是办好本职的事务而已,还能有额外的奖励?他们工部的人不是办好事情,那是完成本职工作,办不好,那就无能吗?

刘子岳见这些人不善沟通,又有些怕他,不再多言,快速道:“大家今天先休息,明日擅生铁冶炼锻造的去矿山那边,其余人等去高州,公孙夏大人会安排你们。”

他是故意提起公孙夏。

果然这些工部的底层官吏也认识这位前几年在朝廷极为得势的右相,听到是他,不少人脸上露出了庆幸的表情。

刘子岳知道,暂时稳住他们了。

以后去了矿山和高州,他们自然会知道,在这里做事跟京城没什么差别,甚至在这里还轻松些,因为没京城那么多的人情世故和层层审批申报。

刘子岳给公孙夏写了一封信,让明日护送工匠和其家眷前往高州的卫兵将信给公孙夏。

他之所以将这些人派去高州是因为高州是三州中基础设施最差的。

高州的地形其实非常好,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利于农耕,但其辖内有一条由北向南横穿而过的河,叫芮江。

高州夏季多雨,一到涨水季节,芮江水平线暴涨,两岸的庄稼都要遭殃。因此几乎没人在这条河两岸定居,但是在这里修筑水利工程,芮江中下游地区就可成为鱼米之乡。

一个好的水利工程造福千秋万代,都江堰便是最显著的例子。以前是没这条件,现在有了现成的技术人员,不试试怎么行?

公孙夏接到信也是大喜,连忙写信去京中将陈怀义大大的夸了一遍。陈怀义接到信后一头雾水,汗颜得很,连忙澄清这不是他的功劳。

写完信,公孙夏详细了解了这些工匠的来历,所擅长的领域,然后将这些人分为几队,有负责兴修水利的,有负责修桥的,也有负责筑路的。

高州与广州、连州的路也该修起来了,这样以后三州来往更便捷快速,方便三州联动。

只是现在正是南越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也是种植农作物的重要时期,是不可能让百姓丢下地里的活来服劳役的。

因此,公孙夏便安排人陪同这些工匠去各处考察地形和环境,制定相应的计划,等到秋收后,农闲了,气温也降了下来之后再动工。

相较于他这边的缓慢。

十一个去了矿山的工匠,立马派上了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