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章 火器时代(2 / 2)

北宋大法官 南希北庆 11464 字 3个月前

文彦博道:“我不是说要废除骑兵,而是认为不应兴马政,且应该将投入放在火器上面。至于骑兵么,可以在河北组建两支三千规模的精骑兵,用于机动,以及配合火器作战。

目前殿帅在河北采取的方式,我是非常认同的,利用皇家警察来训练骑兵,因为有些皇家警察是要时时刻刻到处巡逻,朝廷可以针对这种骑警,进行训练,此事半功倍。”

赵顼终于开口道:“二位所言都有道理,但凡事得一步步来,目前先做好防守,待国库再积累一些财富,再慢慢增加骑兵。”

文彦博他们立刻拱手道:“陛下圣明。”

当王安石看到这火器时,就知道情况不妙,因为这火炮是铜铸的,而目前宋朝的国力,还不足以支撑同时兴火器,又兴马政,这必须得分个主次,既然皇帝如此看重火器,肯定是侧重于文彦博的方案,也只能道:“臣遵命。”

赵顼又道:“如今此事都已经解释清楚,大庭长完全是出于一番好意,而这一笔钱,朕之前是算在内藏库,到时三司得将这一笔钱还给大庭长。”

文彦博立刻道:“只要大庭长拿出具体账本来,朝廷自会归还。”

张斐忙道:“账目我到时会上缴的,但这钱就算了,就当是我捐给朝廷的,其实我们这些大臣,享受着高官厚禄,理应为此出一份力,防卫敌人入侵,也是在保护自己。”

此话一出,其余人皆是尴尬。

这我们能跟你比吗?

就是再高官厚禄,也不是说,五十万贯拿出来,眼都不眨一下。

赵顼笑着点点头道:“大庭长深明大义,一心为国,朕甚是欣慰。好吧,既然大庭长如此慷慨,那就当时大庭长捐助给朝廷的,毕竟大庭长一直以来,都注重慈善,如邸报院,军器监都深受大庭长的支持,冯中丞,你说是吗?”

冯京讪讪点头,“是。”

……

这场会议,无疑是文彦博的一次大胜。

王安石对此非常不满,在散会后,他便向张斐抱怨道:“总想着坐以待对手毙,可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其实他们心里也都清楚,只因心中惧怕,故而总是为自己的软弱找借口,你等着看好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渐渐忘记此事,沉醉在纸醉金迷中。”

其实他这么激进,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事实已经证明,这越往后拖,越不想打,这种事要下定决心啊!

难得遇见赵顼这个比较强势的皇帝,他一直都就这一点督促赵顼,哪个中原王朝,像我们这般受尽屈辱。

一定要干他丫的。

张斐在旁默默听着。

王安石道:“你怎么不说话,你是不是也赞成文公的战略?”

张斐道:“我不太懂军事,但王学士应该知道,我肯定是支持王学士的,这肯定要打,我们都已经受够了这种窝囊气。”

王安石道:“但如今官家显然是偏向文公他们的。”

张斐道:“但是文公也只是战术上采取保守的方式,而他也不是说,要继续对外卑躬屈膝,这还是符合官家和王学士的战略目的。

咱们可以一步步来,加强防御后,我们就能够硬着腰板,去与辽国谈判,去向西夏施压,到时再采取进攻,这心里也有底啊。

要是不能防住,就大规模进攻的话,就是在赌命,而且还得先辽国妥协。”

王安石叹道:“但愿我能等到那日。”

张斐道:“我肯定等得到。”

王安石偏头看向张斐,你小子几个意思。

年轻有错吗?

……

出得皇宫,与王安石分开后,张斐并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又返回校场。

君臣二人见面,是同时松得一口气。

张斐拱手道:“陛下,臣有罪,要不是臣那回主动要求捐助陛下一些钱,就不会有今日之事。”

“怪不得你。”

赵顼一摆手,“你也是一片忠心,要怪就怪那李豹,他们每天在干些什么?”

张斐忙道:“这也怪不得李豹他们,到底监法司一直没有出手,实在是令人防不胜防。”

说到这里,他稍稍一顿,又道:“此外,我觉得这也不是坏事,五十万贯突然不翼而飞,这要不查清楚的话,谁都睡不好,我反而希望御史台能够一直保持下去。”

“难得你如此大度啊。”

赵顼赶紧顺坡下驴,其实他心里也是这么认为的,又道:“不过往后这种事还是尽量少做,尤其是你,你现在的身份可是大庭长,稍有差池,可能就会被他们揪着不放。”

张斐点点头。

对方的监察能力也在增强,可不能再像之前那样,肆无忌惮的搞暗箱操作。

赵顼又问道:“对了,你对他们方才的争论怎么看?”

张斐道:“我也不赞成兴马政,这的确会打断国家的发展,但是文公的战略,也有所欠缺,他身为大儒,却忘记儒家真正武器是什么。”

赵顼问道:“是什么?”

“仁者无敌。”

张斐道:“其实熙河地区就已经很好的证明这一点,虽然最初王宣抚使立下大功,拓边千里,但是在公检法未去之前,当地一直反叛不断,每年耗费财政数百万贯,且士兵也有极大的损失。

而等到公检法去了之后,当地财政渐渐扭亏为盈,而且又以非战的方式,得到更多的领土和百姓,甚至于甘愿为保卫熙州而战。

人人都向往更好的生活,无论是西夏的百姓,还是辽国的百姓,这才是我们最强的武器,只要陛下做好这一点,我们将不战而胜。

当然,我们也需要加强武备,防止他们鱼死网破,只要他们抢不到,那他们就死定了。”

“你说得不错。”

赵顼笑着点点头,“昨日朕收到王宣抚使的来信,他们认为西夏太后已经是在做困兽之斗。她之前派驻士兵去封锁边境,然而,那些士兵却自己做起了走私,导致这边境走私更是猖獗。

这本也是小事,但偏偏西夏国主一直是坚决支持与我们贸易,并且要求恢复汉礼。故此西夏太后一旦妥协,就证明她输掉了与西夏国主的权力斗争,她已经无路可退。

王宣抚使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西夏太后可能会采取更加极端的方式,甚至于对我国开战。

然而,经过我们的宣传,西夏内部越来越多的人倒向我们,越来越多的商人、工匠,偷越边界,去往熙州,这甚至导致熙州的房价都涨了一倍多。”

其实他也是一个激进派,但是西夏的局势,让他变得愈发有耐心,处理问题,也更加从容自如。

因为这种局势,也使得他更有底气去防御辽国。

如果出兵的话,就必须对辽国大让步,确保辽国不趁虚而入。

……

然而,这一次争议,决定的不仅仅是大战略,更是决定了宋朝未来要点亮哪条科技树。

火器。

不可否认,这都是被逼出来的,对于宋朝而言,养马的成本,是远高于生产的火器成本,哪怕是铜铸,也比养马便宜。

关键付出这么大的成本,养的马还远不如北边草原上的马。

人家就是随便养养,都比你的马好,并且病死率还低得多,得多有钱,才能够跟敌人拼骑兵。

只能走向火器这一条道路。

然而,之前都是研发,小规模投入,慈善基金会每年才捐几万贯,这一次去西北,张斐第一笔投入也只有区区五十万贯。

这其实是属于个人行为。

如今就是要动用国家之力来生产,这可就大不一样了。

文彦博立刻在政事堂主持会议,经过与三司、户部的商量,最终确定,组建火器营,并且规定从明年开始,每年至少投入五百万贯来购买火器。

为什么是购买,这是吕惠卿强烈要求的,他说这能够给河北百姓,带来更多的财富,而非是负担。

这么大规模的生产,要不事业化,百姓就得不到合理的回报。

朝廷的作坊,懂得都懂,工匠是拿不到多少钱的。

其次,他认为目前火器尚未成熟,还需要研发,而事业署显然更具有竞争力的。

反正朝廷每年拿这么多钱出来,谁的物美价廉,我就买谁的,也算是为扶这些事业官署一把,到底大半火器作坊,都控制在皇帝手里的。

当然,吕惠卿这么建议,主要还是因为事业署多半掌握在他们革新派手中,这里面是有极强的政治目的。

文彦博心如明镜,但吕惠卿说得,他也反驳不了,因为这跟他的理念也吻合,他不可能说,这边谈及马政的时候,就拿百姓说事,等到生产武器,就改一套说辞。

同时,在薛向的建议下,大规模裁掉各地的铸币作坊,然后将工匠招入这些火器作坊。

要知道目前最高工艺工匠,可全都在铸币作坊。

薛向是坚定的货币化者,他将工匠都给出去,老子铜币都不铸了,那未来的趋势,就是纸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