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六章 老爷们!卷起来吧!(2 / 2)

北宋大法官 南希北庆 12205 字 3个月前

这时,户部侍郎邓绾就站出来,道:“陛下,关于官制改革,臣以为朝廷并未做到真正的政法分离,更像似集权于法,如今行政官署已经是形同虚设。

就比如说那税法,这理应属于行政权力,但仓库税却是检察院提出来的,这怎么能叫做政法分离。”

此话一出,顿时有不少人站出来,表示支持。

富弼暗自皱了下眉头,他已经意识到,这些权贵都反应过来,开始要针对他们公检法了。

忽听一人言道:“那是你们失职。”

大家回头看去,说话的正是张斐。

赵顼抬头瞧了眼,“张检控出来说话。”

“是。”

张斐站了出来,道:“陛下,臣有一个问题想请教邓侍郎。”

赵顼点点头。

张斐又向邓绾问道:“邓侍郎,新税法是不是朝廷定的?”

邓绾犹豫了下,才点点头。

到底税务司也是隶属户部。

张斐又问道:“邓侍郎事先可知道商人和地主抱怨新税法不公?”

邓绾又点点头。

张斐立刻又向赵顼道:“陛下,其实邓侍郎说得很对,税法本应由户部或者三司来定,就如新税法,也是朝廷决定的,不应该由公检法来定。

但问题就在于,当初新税法爆出重复收税的问题,引发商人和地主的不满,可当时户部在干什么,三司在干什么,他们都无动于衷,好像这跟他们没有关系。

但我们检察院向来恪尽职守,我们不想干预财政,我们递交那两份法案,纯粹是为了维护税法的权威,到底新税法里面确实存有不公的地方。”

王安石立刻站出来道:“陛下,当时户部与三司正在重新划分财政权力,故此有所疏忽。”

赵顼点了点头。

邓绾又向张斐质问道:“如此说来,税法不归立法会管或者公检法管?”

张斐道:“财政政策当然是不归公检法管,但肯定是要通过立法会的审议,因为政策也要合乎法律。”

邓绾就道:“政策还能不合法吗?”

张斐道:“首先,政策要遵循祖宗之法。

其次,不能伤害国家、君主、百姓的利益。”

薛向不禁好奇道:“这如何判定?”

张斐道:“比如说增税,这理应是三司或者户部来定,如果因为战争而增税,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因为战争威胁到国家和君主的存亡,在这种情况,临时征税,是可以理解的。

而立法会也会确保百姓基本权益,也就是生存,不能竭泽而渔。

简单来说,税法当然是户部来定,但必须在立法会充分说明理由,否则的话,我们公检法也难以严格执法。”

邓绾问道:“如果已经得到陛下答应。”

张斐立刻道:“陛下只会答应增税,但是具体怎么增,可是你们户部的责任,如果只是写个数目上去,我上我也行,为什么陛下要千万人才中选择邓侍郎,不就是看重邓侍郎有才干吗?不管是增税,还是减税,都是邓侍郎展示才华的时候。”

邓绾眼中闪过一抹心虚。

他们说得其实就是这个问题,现在当官太难了,国家、君主、百姓三者的利益就冲突,得同时维护三者,这怎么搞。

司马光、赵抃立刻站出来,表示支持。

王安石却道:“户部失职是户部问题,但检察院的职责应该反应问题,而不能取而代之,上回由于制度调整,只能当做特例,但以后还是得遵循政法分离,检察院不得擅自做主。”

张斐道:“以后若是户部再置之不理,我们只能是直接起诉,我们公检法可是全心全意为陛下分忧,绝不会懈怠的。”

这顿时引来不少官员怒目相向。

你太嚣张了吧。

但是站在最前头的是富弼,有本事将他干掉啊。

王安石却轻描淡写道:“那是你们的职责。”

他有才干,他就不心虚,不就是理由吗,他就怕被司马光他们死缠烂打,什么也通不过。

冯京突然问道:“张检控,基于祖宗之法,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谁来监督你们公检法?”

张斐道:“当然是你们御史台啊!”

冯京立刻向赵顼道:“陛下,臣建议在御史台成立监法司,专门监察他们公检法。”

要对付公检法,得先准备一把利器,放眼望去,唯有御史台。

但是监察公检法,这需要很多人力,必须扩张。

张斐道:“臣附议。公检法也会出现害群之马的,必须给予监督。”

不少御史立刻偷来鄙视的目光,什么害群之马,你们整个公检法都是害群之马。

你这不按套路出牌。

官场斗争,讲究就是以偏概全,一个贪污警察,就是整个警察团体都有问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你这害群之马真的是……?

赵顼点头道:“准奏。”

彭思言突然道:“既然是专门监察公检法的,自然不能交予皇庭审理。”

司马光站出来道:“皇庭是一种制度,又不是一个人,公检法本就是互不统属,且相互制衡,而且根据上回公检法改革,有专门审理此类案件的皇庭,实在不服上面还有大庭长,倘若不交予皇庭审理,那又如何做到政法分离。”

赵顼点点头道:“这大小案件都必须要交予皇庭审理,御史台若有铁证,不需要为此担忧。”

彭思言见皇帝都这么说了,只能退了下去。

赵顼又道:“关于官制改革,诸位有何建议?”

王安石立刻站出来道:“陛下,如今司法官署已经得到整合,那么行政、财政,也都应该整合,臣建议将差遣官名权合一,至于那些闲散官员,则是让他们先去事业署或者公检法应试,择优取之,如此才能做到政令通达,有责必究。”

不少官员站出来支持,他们以前是很反对这么干,因为这可能要裁官,但今时不同往日,司法权太强大了,行政、财政若得不到整合,怎么去与司法抗衡。

当然,这也是基于事业署,目前很多人其实都想进入事业署,那些闲散官员可不是自己想躺平,他们也想摸一摸权力,是朝廷不给他们事干。

赵顼稍稍点头。

王安石又道:“此外,根据目前制度,知府、知县不再需要管刑罚,臣以为可以根据税入来考核官员的政绩。”

司马光立刻跳出来道:“这样的话,官员们不都得唯利是图。”

王安石眼中闪过一抹笑意,“官员若以百姓之利是图,司马尚书认为也是错的吗?”

司马光愣了下,“你此话何意?”

王安石道:“根据目前的税法来看,想要增多税入,就必须要增加百姓的收入,官员要想获得好的政绩,就必须要为民着想,让百姓的财富增长,这种唯利是图难道不行吗?”

司马光愣了下,“可是官员若为政绩,强征百姓的税?”

王安石笑道:“司马尚书难道忘记自己建设的公检法。”

司马光当即是呆若木鸡。

张斐不禁暗笑,这王安石心里装着的全是司马光啊!

这他跟王安石早就商量好的,但王安石刚才可以直接说明的,他留个破绽,就是故意等司马光,以便于消遣司马光一番。

赵顼点点头道:“如此甚好,利国利民,也较为公平,往后若想要升迁,则必须拿出政绩来。”

以前都是差遣制,官员每三年轮换,混个几年不出事,就能够升上去,个个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如果名权合一,不搞轮换,就是要让官员们卷起来。

想要升官,享受更高的俸禄,就得拼命的干。

当然,这场会议,主要是确定一个大方针,接下来赵顼又跟各部官员商量具体怎么整合。

首先,名权合一,以前的官制,主要是分为三类,官、职、差遣。

尚书、侍郎、县令、这都是属于阶官和散官,最早是诞生于前朝留守的官员,这些官员赵匡胤肯定是不会用的,那就给钱,让他们不闹事。他们就是有名无实,凭着官阶拿俸禄,子孙后代又凭借恩荫入仕,都称之为寄禄官。

与之相反,差遣官就是有权无名。

这就是为什么宋朝的官员没有多少阶级感,阶级高都是阶官,没有权力,那些有权力的官员会怕他们吗?

如今就是要求名权合一,就是将他们的官名都给差遣官。简单来说,就是知县变成县令。

那些寄禄官就要去事业署、公检法应聘,应聘不上的,只能是直接裁掉。

职官指得就是各种学士,这一类官员,基本上都是科举上来的,宋朝取士,是非常猛的,但是职位有限,故此给他们各种学士职称,到时有空缺,皇帝直接任命,差遣官员都是学士出来的。

这一类官员是有才干的,是等着上岗,如今他们要么进立法会、公检法,要么就进事业署,事业署主要就是邸报院、医院和学院。

他们就不需要应聘,是由别人举荐,或者他们自己要求,如果朝廷有需求,他们马上就能够回来补缺。

整体看来,不是裁官为主,而是得让他们都干活,创造价值,别在那里躺平了。

因为目前这个制度,确实是需要更多的人力。

然而,这官制改革,其实只是名义,实际上是权力改革。

司法权其实已经整合完毕。

当下最重要的就是财政大权,改革策略还是跟司法权一样,以整合为目标,以前是分散的,现在全部集中在一起。

财政大权主要分中央和地方。

中央就是归户部和三司。

最终决定在户部下面,只设转运司和发运司两大部门,转运司管各路税赋和漕运,他们的依据是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