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一章 鸡生蛋,蛋生鸡(2 / 2)

北宋大法官 南希北庆 11448 字 3个月前

吕惠卿突然站出来道:“陛下,事实可见,制置二府条例司所制定的新法条例,对财政和百姓都是大有益处,朝廷应该再接再厉,早日完成新法普及,令财政得以改善,臣建议今年在全国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

保守派官员顿觉吕惠卿这话有些不对劲,纷纷打起精神来。

赵抃便是站出来道:“陛下,公检法的确对百姓、国家都大有益处,但青苗法可不见得,根据臣所知,京东东路的青苗法虽使得财政有所增长,但令也当地百姓欠下不少的债务,给百姓带去更为沉重的负担,还请陛下明察。”

赵顼神色微微一变,略显不爽,我知道你们要争,但……但至少也先让朕吹吹牛皮啊!

他可是坚定得改革支持派,不管是公检法,还是新法,都是他支持得,如今大获成功,足以证明他的选择是对得,这对于刚刚即位的他,可是有着莫大得帮助,因为这能巩固他帝位和权威。

如今这才高呼一句圣明,你们就开始了。

真是太不给面子了。

果不其然,吕惠卿立刻反驳道:“赵相此言差矣,不错,青苗法的确让不少百姓背上债务,但相对而言,比以前那些借高利贷的百姓,债务可是少很多,负担也要减轻不少,至少是他们是能够还上,此乃好事,而非坏事。难道没有青苗钱,他们就不会借贷了吗?”

“这可真说不定。”

刘述立刻站出来道:“青苗法同样也在河中府执行,可是当地并无多少百姓去借这青苗钱,只因当地官府还给百姓提供许多生计,让他们能够赚钱度过这青黄不接,同时皇庭还再三告诉百姓,相比起高利贷,青苗钱的利息虽少,但终须要还的,须得谨慎。

反观京东东路的官员为求获得更多利息,则是鼓励当地百姓借钱,甚至不惜让当地富户来分摊,让许多本不需要借钱的富户来借青苗钱。

然而,即便如此,这河中府的财政增长也是远胜过于整个京东东路,足见高下。”

赵顼听罢,不禁问道:“是吗?”

吕公著立刻道:“回禀陛下,确实如此,河中府财政一共增长两百余万贯,而整个京东东路的财政只是增长三十余万贯,其中主要是因为青苗法,当然,这只是算了一期,若是根据两期来算,一年的话,大致在六七十万贯。”

赵顼震惊道:“差这么多吗?”

不得不说,这皇帝也是一个纯纯的演技派啊。

文彦博站出来道:“官家,这河中府财政能有如此多的增长,盖因公检法,而非是因为青苗法,因为青苗法在京东东路的执行方式,在河中府就是绝对禁止的,由此可见一斑。”

“文公言之有理。”

赵抃又补充道:“河中府与京东东路同时都执行免役法和青苗法,但为何京东东路一路财政的增长不及河中府一府,差别就只在于河中府是有公检法的,而京东东路并没有。”

顿时有不少大臣,站出来,表示附议。

这是目前保守派一直强调得观点,他们认为朝廷不应该话那么多精力去推行新政,而应该集中精力推行公检法,这才是国家的出路。

吕惠卿笑呵呵道:“赵相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啊!”

赵抃斜目看向他,“你此话何意?”

吕惠卿道:“但凡仔细看过河中府账目的人,都不会认为这是公检法的功劳,白纸黑字,这些功劳显然都是属于新法,相反,还是新法成全了公检法。”

此话一出,不单单是保守派,就连革新派的许多官员也都傻眼了。

这是什么意思?

不是说好比两地财政吗?

“你胡说八道。”

刘述立刻站出来。

吕惠卿道:“陛下在上,吕某人又怎敢胡说八道。”

赵顼也是颇感好奇地问道:“吕校勘,你方才那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吕惠卿道:“陛下,这公检法只管司法,又不管财政的,财政增长与公检法有何关系?”

赵顼一愣,神情略显困惑。

是呀!

司法改革跟财政有什么关系。

文彦博当即反驳道:“谁说没有关系,公检法给河中府带去安定,打击贪污腐败,为百姓伸冤,让百姓生活无忧,同时又颁布了契约法则,促进商业发展,这些都是税入增多的原因。”

吕惠卿一脸不屑道:“文公说得非常在理,但关键不在于公检法,而是在于财政,这就是我为何说,是新法成全了公检法。”

文彦博眉头一皱,“你凭何这么说?”

吕惠卿突然看向吕公著,“计相,你方才所言,只是有关河中府财政的增加,可并没有说支出,但不知河中府去年支出如何?”

吕公著稍显迟疑了下,“河中府去年支出也是增加了不少,大概在三十万贯左右,但扣除这些支出,河中府财政还是增加了两百余万贯。”

吕惠卿又问道:“那么这些多出来的支出,都是用在什么地方?”

吕公著犹豫一会儿,道:“大半都是用于公检法。”

吕惠卿笑道:“数千个皇家警察和辅警,上百个检察员,以及数十个见习助审,这可都是以前官府所不具备的,以前官府查案最多也就是十几个衙差,一个仵作,最多还加上一些巡逻的士兵。

而他们所得酬劳,可是远不及一个检察院的支出,更是比不了整个公检法,有道是,这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若是给以前的官府这么多人才,这么大的财政支持,我相信同样也能够给河中府带去安定,促进商业发展,等等。”

刘述道:“吕校勘此言才是本末倒置,不错,公检法的确会增加财政支出,但却能带来几百万贯的财政增加,相比起来,那一点点支出,又何足挂齿啊!”

吕惠卿不理会他,继续向吕公著问道:“敢问计相,财政所增加的收入,又是源于哪里?”

吕公著眉头一皱,“税务司与转运司。”

此话一出,革新派的官员顿时是喜出望外,心中疾呼,真是好一招釜底抽薪。

反观保守派,哪里还有方才那般激动,个个是愁眉紧锁,惶恐不安。

只能说,人生大起大落实在是太刺激了。

吕惠卿道:“计相可否详细说说。”

吕公著道:“首先,税务司结合免役税得经验,在河中府将多税并为一税,且使用自主申报,严厉的打击了偷税逃税,效果是立竿见影,增加收入一百万贯,其次,转运司针对盐钞制度进行改革,使得河中府百姓大量使用盐钞,使得财政收入得到显著得增长。”

吕惠卿道:“而且还促进商业发展,因为使用盐钞,使得交税、买卖、发放军饷都变得非常简单,不知计相可否认同?”

吕公著点点头。

吕惠卿又道:“然而,改善盐钞制度的,正是那提举常平司。以工代赈,惠及百姓的,也是提举常平司,不但如此,提举常平司还将剩余的部分青苗钱,借给商人做买卖,同样也是获利颇丰,满足当地的部分财政支出。

至于免役税就更不用说,若没有那免役税,税务司绝不可能这么轻易就取得成功,税务司的税法改革,可正是基于免役税。计相,在下说得对否?”

吕公著点点头道:“是的。”

这一番询问下来,保守派官员顿时是方寸大乱,或小声嘀咕,或眼神交流,暗骂对方无耻。

说好决战东京汴梁,结果你们竟然玩阴的。

革新派则是一扫颓势,士气大振。

搞了半天,原来都是我们的功劳,你们还想借我们的功劳,来打击我们,你们简直就是在做梦。

一直沉默王安石眼神一直偷偷瞄向司马光,见司马光脸上是一阵青、一阵红,嘴里嘟囔着,这心里早就乐开花了。

小样!

看我不气死你。

他们两个一直都没有出声,原因很简单,要脸。

到底新法是出自王安石之手,而司法改革是出自司马光之手,总不能自卖自夸,这得其他人去说。

忽然,王安石余光突然又瞄到富弼,只见这殿内唯二坐着的富弼仿佛已经入睡,坐在那里,闭目养神,是面无表情,他心下不禁微微皱眉。

文彦博再度站出来道:“你这才是本末倒置,不错,那些政策都是出自转运司、提举常平司,但是你不要忘记,其中很多政策,都是被迫完善,且恰恰是皇庭的判决,促使转运司进行改变,也正是因为公检法秉公执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政策才得以执行。

就比如说你口口声声所言的盐钞,据我所知,公检法未去之前,盐钞滥发,导致贬值,正是因为公检法的契约原则,才使得百姓都愿意相信盐钞,即便换个人上去,也会这么干,也会取得成功。”

吕惠卿笑道:“文公怎又不说,新任转运使未去之前,当地盐钞滥发,导致贬值。至于公检法么,呵呵,给那么多钱,相信别人能够干得更好。而且,事实就是河中府财政增长,皆因为转运司得政策调整得当。而转运司的政策完全是根据制置二府条例司所制定得新法。

诸位可能有所不知,我们制置二府条例司,是会根据不同的地方,做出适当的调整。如东南六路关乎京师粮食供给,故此率先在东南六路推行均输法,围绕着东南六路的漕粮进行,也根据当地情况,做出多番调整,而河中府掌管盐池,故此新法是围绕着盐池进行,而不是被迫为之。

这都足以说明,河中府财政增长,皆因王学士的新法,且公检法能够在河中府取得成功,也是因为新法给予公检法的财政支持,否则的话,数千个皇家警察,每年支出十几万贯,这河中府又如何养得起啊。”

革新派纷纷站出来,支持吕惠卿的观点,甚至表示应该取消公检法,节省支出,这样财政会更好。

保守派也纷纷站出来,指责对方睁眼说瞎话,公检法在河中府人人称道,深得民心,若无公检法打下基础,你们那些政策,拿命去执行,那马家解库铺敢与你们合作吗?谁敢用你家的盐钞?

关键你们之前不是说,河中府的财政算作公检法的,咱们来比一比吗?

如今出了结果,你们又把河中府的功劳,也算在了自己头上。

真是无耻啊!

双方立刻是吵成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