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口的枪声渐渐稀疏,电车街垒最终被日军坦克碾平。
夫子庙的大成殿在炮火中部分坍塌,至圣先师的牌位与守军将士的遗体一同埋于瓦砾之下。
下关江面,浮尸壅塞,鲜血将江水染成淡淡的褐红色,数日不散。
南京的巷战并未完全摧毁入侵者,但它以极其惨烈的方式,展现了守卫者在绝境中不屈的意志。
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楼房,每一处遗迹的争夺,都浸透了鲜血,成为这座城市悲壮记忆的一部分。
1月9日,南京的城墙在持续多日的狂轰滥炸和惨烈厮杀后,多处崩塌。
随着守军指挥体系的混乱和撤退命令的下达,日军主力部队如决堤的洪水般从中华门,光华门,中山门等处涌入城内。
一座千年古都,就此沦陷在血与火的炼狱之中。
黎明。
天空没有往日的清澈,浓厚的硝烟如同肮脏的裹尸布,低垂在城市上空。
太阳挣扎着穿透这层阴霾,投射下来的不是光芒,而是一种病态的、暗红色的光晕,仿佛天宇本身也在流血。
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在一群将佐和新闻官的簇拥下,骑着马,踏上了中华门的废墟。
城门楼已化作残垣断壁,焦黑的木梁和扭曲的金属纠缠在一起,仍在冒着缕缕青烟。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血腥味和物体烧焦的糊味。
马蹄踩在碎砖乱瓦上,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偶尔会踢到扭曲的步枪零件,破碎的钢盔,或是已无法辨认的残肢。
松井石根试图在脸上维持一种征服者的威严与平静。
攻克敌国首都,这是任何将领梦寐以求的荣誉。
他想象着自己如同古代名将,在凯旋门下接受欢呼。
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的心情难以真正愉悦。
废墟的惨状超出了他的预期。
而且。。。。。。一柄利剑已经来到了头顶。。。。
战马突然不安地打了个响鼻,蹄子在一块烧得卷曲的硬物上滑了一下。
松井石根低头看去,那是一本被烧去大半的线装书,封面已无,但内页的竖排楷书还依稀可辨。
一名副官下马捡起,瞥了一眼,恭敬地递过来:“大将阁下,是支那的一本诗集。”
松井石根接过这半本焦黑的残卷,手指拂过被烟火熏黑的纸页,几行熟悉的汉字跳入眼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是杜甫的诗。
他本人素来仰慕汉学,对杜甫诗中沉郁顿挫的家国之痛并不陌生。
此刻,在这片新鲜的废墟上,握着这半本《唐诗三百首》,一种荒谬而尖锐的讽刺感刺中了他。
文明的诗篇,与脚下野蛮的毁灭现场,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照。
他面无表情地将残书扔回废墟,仿佛想甩掉脑中那不适感,以及危机已然临近的慌乱感。。。
抬起头看向远方,松井石根眉头深深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