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外,日军一个小队凭借文庙前的广场和泮池的石栏,与殿内守军对射。
日军指挥官,一名留着卫生胡的大尉,显然对这种逐屋争夺失去了耐心,也或许是对这座象征华夏文脉的建筑心怀憎恶。
他挥舞着军刀,嘶吼着命令。
很快,日军的迫击炮被架设起来。
炮弹带着尖锐的呼啸声落下。
第一发炮弹没有击中大殿,却准确地在泮池中爆炸。
轰然巨响中,池水裹挟着淤泥,血水以及几具漂浮的遗体冲天而起,象征着“儒学生员采水”的圣地,变成了屠戮场。
紧接着,更多的炮弹落向大成殿的屋顶和廊柱,琉璃瓦纷飞,木结构燃起火焰,殿内尘土弥漫,不断有士兵被震伤或埋压在砖石下。
。。。。。。。。。。
就在夫子庙战斗激烈进行时,一队特殊的人马正在不远处的金陵大学校园内忙碌。
他们不是正规军,而是由学生和部分教员自发组成的义勇队。
历史系教授陈怀民,一位年近五旬、戴着破旧圆框眼镜的清瘦学者,正和几名物理系的学生一起,将实验室里储存的浓硫酸瓶,酒精瓶找出来,用布条塞住瓶口,制作成简陋的燃烧瓶等投掷武器。
“小心!硫酸腐蚀性强!”陈教授一边提醒着年轻的学生,一边熟练地操作。
他的动作不像个书生,倒有几分沉稳。
战前,他埋首故纸堆,研究六朝石刻,明代城墙。
如今,他却要亲手制造杀敌的武器。
这种转变充满无奈,但为守护这座承载历史的城市,他义无反顾。
“教授,弹药不够了!得给前面送去一些!”一个满身硝烟味的传令兵冲进实验室喊道。
陈怀民立刻放下手中的瓶子:“我去!我知道有条近路。”他毫不犹豫地扛起一箱手榴弹,又让学生们搬上几箱步枪子弹。
这支小小的运输队,借着废墟的掩护,向枪声最激烈的夫子庙方向摸去。
然而,就在他们穿过一片开阔地,即将进入一条小巷时,一梭子机枪子弹从侧翼扫来。
学生们惊慌卧倒,陈怀民身体猛地一震,沉重的弹药箱脱手落下。
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腹部,鲜血迅速染透了他的灰色长衫。
学生们爬过来,试图为他包扎。
陈怀民脸色惨白,呼吸急促,他知道自己不行了。
他没有呼喊疼痛,而是用尽力气,从随身携带的,已被鲜血浸湿的布包里,摸出一本线装,蓝皮的书册——《南京地方志》,这是他毕生心血的一部分手稿,记录着这座古都的山川形胜,历史沿革。
他颤抖着手,指向旁边一堵残墙的裂缝,对身边一名学生断断续续地说:“塞。。。塞进去。。南京。。不能没了记忆。。。”学生含泪接过染血的书稿,用力塞进砖缝深处。
陈怀民教授看着这一切,眼神逐渐涣散,头歪向一边,倒在了这片他深爱并研究的土地上。
他所守护的,不仅是这座城的现在,更是它千年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