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根荣...";特使在心中默念这个名字。
这位法租界的华董之一,在申城可谓是呼风唤雨的人物。他的产业遍布租界内外,与各方势力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近因为林宇的崛起,他的处境似乎有些微妙。
黄根荣优雅地品着茶,时不时与周围打招呼的茶客点头示意。但特使注意到,他的目光总是若有若无地扫向门口,似乎在等什么人。
茶楼里的喧嚣声,戏台上的锣鼓声,此起彼伏的说笑声,都在特使的耳中渐渐淡去。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那个角落。
黄根荣身边的座位是空的,而从他不时看向门口的眼神来看,等的人显然身份不一般。作为法租界的华董,能让他亲自等候的,必然不是普通人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意思。";特使放下茶盏,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个看似平常的茶楼,或许就是打开申城这盘棋局的一个关键点。
台上的花旦唱到了《玉堂春》最动人的一段,但特使已经无心欣赏。他在等,等着看黄根荣到底在等谁。而这个人,很可能就是理清申城错综复杂局势的重要线索。
黄根荣端起茶盏的手突然顿了一下。作为在申城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江湖,他对危险有着近乎本能的直觉。
那道若有若无的目光,太过专注了。
他装作整理衣袖的动作,余光扫向那个戴着圆框眼镜的";书生";。对方的姿态很自然,举止也很得体,但...太得体了。
";老张。";黄根荣轻声唤来身边的管事。
";华董。";老张俯身过来。
";去打听打听,那位先生是什么时候来的。";黄根荣端起茶盏,遮掩住嘴角的动作。
老张会意,不动声色地离开了。黄根荣则继续品着茶,时不时与熟人打招呼,但他的注意力却始终没有离开那个";书生";。
那人的坐姿太标准了,即使是在放松时,脊背也是笔直的。这种习惯,往往是常年在特殊场合工作的人才会有的。
更重要的是,那人看似在欣赏戏曲,实则目光总是有规律地扫视全场。这是一种警戒的本能,绝非普通文人会有的习惯。
";华董,";老张回来了,";那位是今天上午刚来的客人,说是从苏州来的商人。";
黄根荣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深思。苏州?最近苏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商队来申城啊。
就在这时,那个";书生";突然起身,像是要去茶水间。他的动作很自然,但黄根荣却注意到,对方走路时脚步很轻,几乎没有发出声音。
这种功夫...
黄根荣的心突然沉了下来。他在申城混迹多年,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物。但眼前这位";书生";,给他的感觉却格外不同。
那种气质,那种举止,那种警觉...
";是燕京来的人啊。";黄根荣在心中暗道。他突然明白,申城这潭水,怕是要更浑了。
台上的花旦还在婉转动听地唱着,茶客们依旧在谈笑风生。但黄根荣知道,一个足以打破申城现有平衡的角色,已经悄然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