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歪了脑袋,露出一副不解的神情。
“未来?不知道皇上想听的是哪种未来?是大明的未来,还是皇上的未来,亦或者是天下的未来?”
朱元璋捋了捋胡须,开口说道。
“那咱要是想都问问呢?你给咱都讲讲吧!”
姚广孝没有推辞,拿出了龟甲铜钱,在地上好一阵推演,都给朱元璋算得有些不耐烦了,他回忆起从前刘伯温算卦的场面,觉得好像并没有这般复杂,怎么到了姚广孝这,便如此繁琐了?最后朱元璋只能自我安慰着。
“看来多半是每个人的方式不同,也可能是这姚广孝的本事不如刘伯温。在咱面前滥竽充数,故弄玄虚罢了。”
最后,姚广孝收起了龟甲铜钱,又掐指算了算,才收起了动作。
“怎么样?算出来了?那咱倒想听听,大师对于这未来怎么看?”
姚广孝收起架势,露出一副谄媚的笑容。
“启禀皇上,这大明的未来必定是蒸蒸日上,有皇上,有太子,还有诸多藩王,百姓的日子必定逐渐好过起来,大明国力必定日渐强盛,以贫僧来看,大明功业,可以千秋万代!”
朱元璋皱起了眉头,“千秋万代?这古往今来,王朝能过五百年便已经算是凤毛麟角,大师居然说咱大明能够千秋万代?朕虽然是愿意听一些漂亮话,但是大师这么说怕是有些夸张了吧,朕可没自大到以为大明会存在千秋万代。”
姚广孝摇了摇头。
“皇上有所不知,大明的建立正是顺应天道,承接民心。古往今来的王朝,往往只要抓住了民心,便能一脉相承。而我们大明正是如此,所以贫僧才说,大明会是千秋万代,只要按照现在的发展,这必定不是一句空话。”
姚广孝此番话也算打了个擦边球,朱元璋也没有计较太多。
“那咱的未来呢?咱皇室的未来呢?”
“皇上乃天命所归,气运加身之人,必定福泽绵长,以贫僧所看,皇上必定高寿,待皇上百年之后,必定有继位之君,继续光大皇上的事业。至于这天下嘛,应该算是四海归心,战争虽然还会有,但是都是开疆拓土,创立基业的战争,而且会无往不利。”
姚广孝这顿吹捧倒是让朱元璋很受用,不过也让朱元璋对他的评价降低了一个档次。因为自古以来的大贤能,不会只挑好听的说。比如魏征,诸葛亮甚至是刘伯温,人家也会支出问题,分析利害,绝对不会为了迎合帝王,而去说太多漂亮的空话。由此来看,这姚广孝顶多算是个见风使舵的小人罢了,不堪重用。不过朱元璋依旧提问,他想将姚广孝的神秘都揭开。
“那依照大师所看,咱的后继之人应该是谁?他以后又会如何管理这个国家?”
“皇上的后继之人必然是太子殿下,依贫僧所见,太子殿下的贤德,甚至不亚于古代贤王。皇上作为开国之君,必然以钢铁手腕治理国家,奠定基础,但是太子殿下作为后继之君,自然就应该是以仁孝治天下。这也正是现在老百姓需要的,只要与民休养生息,天下必将繁荣。而且还有如同晋王燕王这般手足辅佐,大明的未来确实是令人期待啊!”
姚广孝这一番话,让朱元璋又有些高看又有些不屑。高看的是他能看出未来治国的方向,不屑的是他直到这时,也不忘了为朱棣说好话。只能说这个人的城府还是不够。毕竟真正有城府的人,不会轻易表露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更不会明目张胆地为主子说好话。但是朱元璋的直觉一向很准,他的直觉告诉他,这姚广孝好像并没有眼前所见这么简单,要不然以朱标的性格,怎么会如此大费周章地拉拢他。
“早就听说大师佛法深厚,而朕之前与佛家也有不解的渊源。所以朕想听大师聊聊佛法。”
一提起佛法,姚广孝直接打开了话匣子,直接从佛祖、杀戮、轮回开始讲起,然后讲到了积德行善、来世因果。很明显,朱元璋并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当初上皇觉寺也是为了混口饭吃迫不得已,这姚广孝聊的这些压根就让他提不起半点兴趣,甚至无聊地打起了哈欠。但是这姚广孝却好像打开了话匣子,一说起佛法就说个没完。
然后,朱元璋实在是忍不住了,出声打断了他。
“大师!大师!咱听得挺好的,但是吧,咱还想聊些其他的。你这佛法造诣确实不错,以后还是多给燕王讲一讲吧,也希望他能跟你学个好。”
姚广孝嘿嘿一下,也不客气地说道。
“不瞒皇上,贫僧对于佛法痴迷得很,所以就潜心研究,这跟皇上所分享的,都是贫僧这么多年念经礼佛的心得。至于燕王殿下,贫僧也时常以佛法感化他,希望他能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以及对待百姓的时候,都时常想起佛法的劝导,一心向善,少添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