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照他说的试了一下,果然回味无穷,然后一口葡萄酒下肚,真的是前所未有的满足。
蒋瓛这时候也走上前来。
“皇上,锦衣卫们已经到齐了,可以开始汇报了。您看是现在汇报,还是等着您吃完了再汇报?”
朱元璋一抬眼。
“就现在吧,朕边听边吃。也不用担心什么其他的,皇上也得吃东西。”
蒋瓛点点头,然后就传来了第一位来汇报的锦衣卫。
“启禀皇上,小人奉皇上旨意,在北平打探粮价物价,发现北平物价合理,粮价更是低廉,百姓们通商做买卖的很多,并不存在收取苛捐杂税的行为。”
朱元璋点了点头,这些也在他的意料当中,一进城他便觉得这北平十分富硕,百姓生活的也并不差,这不仅仅是因为北平曾经是元大都,和当地的官员,以及朱棣的治理很有关系。
随即,第二人也开始汇报起来。
“启禀皇上,小人探查了城外的农田农民,发现庄稼长势很好,官府给百姓兴修水利,便于灌溉,百姓们也都对燕王赞不绝口。”
然后,第三人,也就是北平的锦衣卫指挥使开始了汇报。
“小人在北平蛰伏多年,主要负责监督燕王以及北平的诸多官员,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燕王殿下强兵精武,数次打退了蒙古人的袭扰。官员们大多也都恪尽职守,没有发现什么贪赃枉法的行为。大多数官员与燕王殿下虽然交情不错,但也就是明面上的交往,没有过格的私交。”
朱元璋放下了手中的小刀,叹了口气。他当然不会相信,自己家的老四就那么完美,毫无破绽。只要是人,都会有过失,连他也不例外。所以,这最关键的,也就是第四名锦衣卫的探子出现了。如果朱棣在这里,一定会大惊失色,因为这个人,正是他府上的贴身奴仆,他如果是锦衣卫,那就说明了,朱棣的一举一动,都逃不掉朱元璋的法眼。
“小人奉皇上旨意,在燕王就藩的时候便潜伏在府中。这么多年来,燕王与应天其他官员确实没什么过格的交往。只是燕王妃徐氏会给应天的亲人写家书。而燕王麾下的一些武将与燕王来往密切,不过也都是一些行军打仗的事情。”
朱元璋切下来一块羊腿肉,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同时也点了点头。这些并不算什么罪名,作为一个掌管军权,镇守一方的藩王,朱棣肯定是要与手下的武将有来往,而徐妙云写家书也算是人之常情。他当然在徐府上也安插了眼线,不过目前是没发现什么关键性的问题。
但是那探子口风一转。
“只是最近,燕王与秦王有书信往来。而且还开始招揽了一些人,这些人要么是能员干吏,要么就是百战余生之人,而且燕王自从上次回应天参加皇后娘娘的葬礼,便带回来了一个人,举止有些神秘。”
“什么人?”朱元璋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听说是个穿黑袍的和尚,法名好像是叫道衍和尚,真名应该是叫姚广孝。我记得燕王殿下说,这是皇上的旨意,让每个皇子都带回来一位高僧,以佛法熏陶,每日陪伴。”
朱元璋也想起来了,他确实下过这样一条命令。而且他对这个道衍和尚姚广孝,印象深刻。主要是当时朱标也看上了这个姚广孝,但是人家一门心思的,就跟朱棣走,最后朱标虽然遗憾,也只好作罢。
“这个人神秘在什么地方?”
“燕王专门为他在府中修建了一所佛堂,那姚广孝每日就身居其中,燕王平日里不准我们去看,姚广孝也很少出门,但是经常能看到,燕王殿下去佛堂,一呆就是半天。”
朱元璋捋了捋胡子,他总算是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自从这个姚广孝来了,朱棣便开始拉拢起了其他人,也开始跟朱樉联络,看来这个姚广孝,就是朱棣背后的高人。
于是,朱元璋决定会会他,但是在此之前,他还是先吃完了小羊羔,再召集北平所有的锦衣卫给他们训话,让所有北平锦衣卫一时之间引以为豪。后来他回到了燕王府,而朱棣还在等候,朱元璋与他寒暄了几句便抛出了主要问题。
“老四啊,咱听说你府上有一个叫姚广孝的高僧,佛法精深,咱想见见他。”
朱棣的面容瞬间严肃,但只是一刹那,随即恢复。不过这一刹那的转变,也被朱元璋捕捉在眼中。
“父皇,您怎么突然想到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