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月圆更思旧(1 / 2)

湖南大庸,便是后来的张家界。一伙从北方而来的犯人在官差的押送下路过这里。这伙犯人的身份各异,有正常犯了法,做了恶的罪人。也有对国家和现状不满的学子,写诗写文章用来讽刺。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不可能有哪个王朝能做到面面俱到,让天底下每一个百姓都满意,王朝所能保证的,只是尽量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和大部分百姓的生计。如此,总归有享受不到好处和福利的人对朝廷不满,哪怕是新生的大明也是如此。

在这伙被流放的犯人中,有几人倒是能看出几分不俗来。两名白发老者,不似其他人那边哭天喊地,虽然也一身凌乱,疲惫不堪,但是却闭着眼睛,安安静静地在一旁打坐。听人说这二人乃是兄弟,都姓隋。这兄长乃是一名教书先生,弟弟则是一名医师,靠着祖传的医术,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但是因为不满鱼肉百姓,欺压乡里的恶商,整治了一番,便被恶商告到官府,常言道官商勾结,那恶商贿赂了县官不少银两,所以就把弟弟判为流放云南。兄长本来是打算为弟弟写信申冤,奈何一封又一封的告状信,都被当地的县官压了下来,写了再多也是石沉大海。只好一气之下,随弟弟一起被流放。

旁人问起他们的姓名,哥哥也只是简单回答。

“叫我隋大,叫我弟弟隋二就行。”

因为被流放的不只是成年人,还有不少老人孩童因为家里株连,被一起发配云南。这一路上,隋大便教孩童们读书写字,隋二则是救治一些生病的人。他常常在路边和山上采草药,用来治病。所以兄弟二人在这些犯人群中,也颇有声望。就连看管犯人的差役也没有怎么难为过他们,只是在隋二采药的时候紧紧跟随罢了。

差役他们也知道,这兄弟二人属于被冤枉的,只是,他们也只是小小的差役,负责看管犯人便是他们的责任。要他们为别人沉冤昭雪,着实是有些不太现实。他们能做的,也只不过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给予众人些许方便,倒也算得人性之中难得的一份善意了。

另外有些耀眼的,则是一对夫妻,夫妻自称姓周,丈夫高大伟岸,气质不凡。哪怕是身处在犯人堆里,也是格外耀眼。妻子长相秀美,虽然现在身着麻布粗衣,一举一动也能看出,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夫妻二人身边,还有几名家丁仆人,一路上护着他们,端茶送水,伺候周到。

据夫妻二人所说,他们本就是开封的富户,因为犯了错所以被发配到云南。不过夫妻二人还算善良,一路上对一些穷苦之人也并没有瞧不起,反而总会掏出些散碎银两,尽自己可能去帮助。倒是也赢得了一些名声。

流放的犯人们自然是不可能有什么优待的,哪怕到了城边,也不可能进城住宿,只能一行人在外露宿。差役们也分成上半夜和下半夜的轮班,看管着这些囚犯。不过因为这次多是亲族一起被流放,所以也就没发生犯人逃跑的事情。毕竟,你要是不跑,你和你的家人可能还能活着到云南,但是你要是逃跑了,你的家人肯定活不到云南。

再加上差役看管也比较严格,无论是谁起夜解手都要有差役陪同,一家人不可以同时解手。只能说对待犯人,确实是有层出不尽的手段和防范,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

休息时间,犯人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在天黑的时候,也可以支上一口锅,煮些东西吃,也可以谈天说地。毕竟流放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是惩罚,另一方面则是彰显统治者的宽仁。至于更深层次的含义,可能就是希望劳动力转移扩张。让更多的人可以去到偏远地区,逐渐开发。就好像云南、岭南、东北,其实都是有无数流民迁徙才能逐渐发展起来。毕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人居住,但是总要有人去开发,那些地方才能变得适合人居住。

年轻夫妻面前,下人也支好了一口铁锅,然后煮上些菜汤,烤了些干粮。下人们十分懂事,先盛好汤,将干粮和菜汤递给夫妻二人。

“王……周老爷,周夫人,你们二位请用饭吧!”

年轻男人接过烧饼和菜汤,苦笑着摇了摇头。

“老爷,您是不是嫌饭菜难以下咽……我们也很想为老爷您做些好的,可是……这一路上只能找到这些了……”

下人满脸愧疚之色,毕竟这位主子以前吃的可是山珍海味,眼前这些东西连他们下人都不会吃。现在……却落得个如此下场……

下人没想到,他的主子摇了摇头,看着他,一脸仁慈地说道。

“你们用不着愧疚什么?其实说到底,还是我连累了你们,要你们跟着我一起受罚。而且直到现在,居然还要你们伺候我,其实我心中已经很过意不去了。又何谈嫌弃这饭菜好坏呢?我只是希望,你们几个,能坐下来和我们一起用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