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5章 长安城外迎天子(2 / 2)

盛唐华章 青铜剑客 5133 字 2天前

此乃武功与文治兼备,真正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臣请于太庙行大告之礼,并将此功绩载入史册,昭告天下,垂范万世。”

东方睿话音落下,吏部尚书李适之也含笑出列。

他先向皇帝深施一礼,而后歌功颂德。

“韦尚书、东方尚书所言极是,然臣以为,陛下之功,尚不止于此。”李适之的声音温和而恳切。

“陛下亲征期间,朝政井然,内阁治国有方,百官各司其职,此正说明我大唐不仅武功赫赫,更兼政通人和。

今吐蕃既平,其地设州立县,正需大批良吏前往治理。

臣在吏部,定当为陛下遴选贤能,使新附之民沐我大唐教化,共享太平盛世。”

三位大臣的赞颂,道出了在场所有官员的心声。

秋风拂过,卷起几片金黄的柳叶,在这庄严而欢庆的时刻,李瑛站在群臣中央,接受着这来自整个帝国的敬意。

皇帝班师凯旋,歌功颂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更何况是灭亡吐蕃这种彪炳史册的功勋,这帮满腹经纶的大臣肯定要送上各种彩虹屁,把李瑛夸成空前绝后的千古一帝。

在三位尚书退回班列后,又有几位九卿官员出列,将李瑛的文治武功比同尧舜,盛赞此番平定吐蕃乃天命所归。

待众臣语毕,太子李健这才整了整衣冠,稳步上前,向着皇帝深深一揖,仪态端正:“孩儿李健,恭迎父皇凯旋!”

李瑛目光落在太子身上,细细端详片刻,嘴角泛起一丝温和的笑意:“不过五月光景,朕观二郎身形愈发挺拔,举止气度,也比朕离京时更显沉稳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健脸上适时浮现一抹憾色,语气恳切:“只可惜孩儿当时正为母后守制,未能随父皇持戟前驱,亲睹我王师踏破逻些的赫赫声威,每每思之,总觉是平生一大憾事。”

李瑛闻言,伸手轻轻拍了拍太子的肩膀,安抚道:“尽孝道亦是国本。来日方长,你建功立业的机会将来有的是。”

“臣弟见过皇兄。”

一个声音插了进来,只见皮肤晒得黝黑,身板明显窜高了一截的蜀王李备闪身出列,恭敬行礼。

李健脸上立刻换上惊喜之色,仔细打量着这个弟弟:“呀……半载不见,五郎竟已长得这般高了?”

李备咧嘴一笑,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朝气。

“嘿嘿……再过两月小弟便满九岁了,难道还能不长个头吗?”

此时,李瑛提高了嗓音,声音清晰地传遍全场:“蜀王李备,此番随朕远征,不畏艰险,颇有功绩。朕心甚慰,自今日起,进封为燕王!”

李备闻言先是一怔,随即反应过来,立刻撩起袍角,郑重跪地叩首:“儿臣……谢父皇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着年龄渐长,这位昔日总以“李玄德”自诩的蜀汉昭烈帝铁杆粉丝,已不似幼时那般痴迷。

尽管内心深处对“蜀王”这个封号仍存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但他也明白“燕王”爵位更尊,这无疑是父皇对自己莫大的肯定与期许。

旁边的太子努力将眼底那一丝难以察觉的嫉妒压了下去,面色如常,他借着转身的间隙,迅速向班列中的户部侍郎皇甫温递了一个眼色。

皇甫温会意,立刻手持笏板迈步出列,扬声道:“启奏陛下,臣有本奏!”

李瑛抚须望去,淡然道:“皇甫卿有何事要奏?”

皇甫温躬身弯腰,将手中的玉笏高高举过头顶,声音沉稳而清晰。

“陛下亲征期间,朝中政务皆由九位内阁大臣共议裁决,虽赖诸位阁老精心维持,政事通达,人心安定。

然,臣下所见,九人共议,偶遇疑难,难免各执己见,以致决议迟缓,恐非长久万全之策。”

他略微停顿,偷眼觑了一下皇帝的脸色,才继续道:

“故而,臣斗胆进言,为社稷计,若将来陛下再有巡边或亲征之举,当由太子殿下入主东宫,名正言顺监理国政,内阁众臣尽心辅弼,方为固国之本。

然,太子仁孝,至今尚未有独立裁决政务之历练,正需加以磨砺。

故此,臣恳请陛下,允准太子殿下即日移居东宫,并开府设‘三司’以参议政事,请陛下恩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