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三十二年,皇帝特批,在贡院以及京城最负盛名的文华书院制高点兴建两座同为三层的藏书楼。据说建成后楼阁中全部书籍全为太子及即将迎娶的太子妃安平郡主搜罗并捐赠。
贡院藏书阁:名为“霄汉阁”
“霄汉”指高空、天河,象征楼阁高耸如望江楼,直插云霄;亦喻书籍浩瀚如银河,藏尽天下学问。
“霄汉”亦有“通天之路”之意,暗合科举取士、学子登第的愿景。
阁楼内珍藏历朝历代珍贵书籍,包罗万象,供官员与举子研读,正是一条通往仕途与学问巅峰的“天阶”。
但是此楼戒备森严,只允许朝中官员及进京赶考的举子凭身份阅读。
文华书院阅读院:则是比较亲民,名为“近思书院”
出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近思”强调学子应立足当下,勤于思考,脚踏实地求学。
此院面向寻常学子和百姓,开放借阅,鼓励读书、评书、购书,重在普及学问,培养思辨之风。
与“文华书院”相邻,一雅一俗,一精一普,相得益彰;“近思”亦暗含“亲近文华,思接千载”之意。
一阁一院,一高华一亲民,共筑大庆之文脉,也为太子和太子妃赢得了口碑。
大庆三十二年末,钦天监所观天象得到证实,那一轮炽阳悬空已久,苍穹不见半片云影,中原及以北地区大旱,连冬日里也一滴雪水都没有下,土地干裂如龟背,河床裸露似白骨,一直延续到次年都没有缓解之象。
虽然朝廷赈灾粮及时到位,一车车粮草沿着官道昼夜不息地运送,百姓也都安置移居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临时搭建的屋舍连绵数里,炊烟袅袅升起,生活没有问题,但是没了春种亦没有秋收,田地里不见半点青绿,百姓愁眉苦脸,望着皲裂的土地长吁短叹。
朝廷官员自上而下也叫苦不迭,每日在朝堂上争论不休,担心此等灾害真的会持续三到五年。
大庆三十三年六月中开始,南方六个郡连日狂风暴雨不断,豆大的雨点砸在屋檐上噼啪作响,积水成灾,街道化作浑黄河流。
好在因为提前预知,官府催促收割也到位,差役们敲着锣挨家挨户地催促,百姓安置得当基本没有伤亡,还抢到了大部分地里的粮食,金黄的稻谷堆满了谷仓,种养不至于功亏一篑。
所以官府备用的赈灾粮没开放,百姓也还不至于饿肚子。但是持续以往,望着窗外不见停歇的雨幕,必然会引起恐慌和焦虑,市井间已隐隐有流言传播。
十月十七,景春熙的十六岁生辰那天,也是她和胥子泽的大婚日。
之前由于大灾,景春熙本来已经跟家中长辈商议,在花厅里来回踱步许久,本想以靖亲王府的名义上本奏折,提议大灾后再行东宫迎娶大典,可是胥子泽不愿意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