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督府和市舶司会同地方手工作坊主,各船厂,商贸工坊以及桑山茶场进行接洽,以消化这部分劳力。而南洋各地大明富户前往购置庄园的势头正在蓬勃,大面积的田亩的耕作也需要大量的人力。除了南洋诸国本地土着之外,也需要大批大明之人前往进行保卫和管理工作。这恰是裁撤的兵士们能够胜任的。
总之,这五十万人看起来数目大,放在偌大大明疆土之中,以及南洋诸国之中,其实根本不算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延龄之所以率先做出军队改革的举措,一方面是因为军队改革势在必行。军队事一切的保证,张延龄要保证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要统筹军队的未来。再不是靠人数来堆战斗力的时代了。
另一方面,张延龄也是要做给天下人看。自己虽是兵马大都督,但第一刀是砍向自己统率的兵马的。这样他人便无话可说。同时也为其他人做个表率。
六月,张延龄向王守仁建议进行取士变革。改变单一取士为官的标准,配合大明的现状,要对大明各种人才进行提拔和培养。要认可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的才能。要给他们合适的地位以及传承钻研的土壤。
张延龄提出的口号是‘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又提出‘专行专管,外行不领导内行’的口号。目的是让官员专业化,避免外行的指手画脚。提拔一批能工巧匠进入专司专衙为官。
王守仁七月里拿出了方案,科举科目之中除了文武科之外,还设立了匠科,数科,杂科等。筹办大明鲁班学堂,学习冶炼建造木工烧窑种植等各种技术。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此举开天下之先河,一时轰动。
张延龄深知,要想早日让大明发生自己所希望的变化,靠着跟上大航海时代积累大量的生产资料,让其从量变引发质变是绝对有可能的。但这个转化的过程不知何事才能发生,要想尽快的实现快人一步的生产力上的质变,自己必须要加上催化剂。
华夏文明的在人文上面是冠绝天下的,但是张延龄需要的是未来工业革命诱发的种子,需要培养的是广泛意义上的人才。所以,此刻必须要尊重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能工巧匠,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们未来很可能便会出现如瓦特那样的人物。所以逐渐提升除士人之外的其他人的地位,认可他们的贡献和成就,给予他们上升的通道是必要的。这会让更多人改变只读书的想法,最终形成全面开花的结果。
一年时间很快过去,大明朝在过去一年之中以一种生机勃勃的态势发展。这一年虽然忙碌而混乱,但很明显,整个大明朝廷和大明社会已经呈现出向上的趋势,人心稳定,对前途的信心也迅速恢复。过去十年间造成的疮痍正在迅速的愈合。
锦绣二年大年初一,重修之后的正阳门城楼和永定城城楼恢复开放。朱台浤率领张延龄王守仁等人亲自前往剪彩庆贺。修葺一新的两座城楼金碧辉煌,比之在被毁前更加的宏伟。重新铺整的被大火烧毁的御道上铺设了平整的石砖。一年多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切仿佛都没有发生过一般。
倒是皇宫中被烧毁的延禧宫和文华殿没有修复,只是做了一些清理。有人建议重修两座殿宇,朱台浤拒绝了。他说大明现在需要把银子花在其他地方,而不是宫中。宫中殿宇数十座,根本无需修葺。朱台浤命人将那两片断垣残壁清理干净,种上花树,成了宫中的两处殿宇间的花园。
有一组数据来证明锦绣元年大明发生的变化。
大明锦绣元年财政税收四千七百万两,比之之前三千余万两的财税多了近千万两。其中市舶司海外贸易税净收三百八十万两,与之相关的商行船行工坊贸易税极为可观。
大明裁军五十万,京营边军采购鸟铳火器一万支,虎啸炮两百门,组建了十支火器营,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大明商贾户增加五万户,作坊工坊增加三十万人,新建船厂八座,造船从业者近四万人。年造大小船只能力七百余艘。
海外庄园增加数量七十六座,田亩近百万之巨。前往南洋诸国的侨民二十九万。
种种迹象表明,大明朝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锦绣元年开始的这一切,成为了大明朝后续数十年快速发展的开端。
后世史书称之为:锦绣中兴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