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卫民回到青岛后,便紧锣密鼓地开始提前筹备各项工作。
积极与团队沟通前往北京工作的事宜。并且告诉众人去北京工作管吃管住还有补助。
宋文卿给江卫民找的绘画团队里面都是年轻人,对于去北京工作不仅没有异议,而充满期待。
而且大家也都知道这次去北京不是以后就调到北京工作了。等着江卫民毕业了就还是会回来了。
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跟着江卫民,江卫民每月给的奖励比工资还要高。
错失了这个机会,可能以后会在青岛出版社边缘化,或者去车间干活。就算他们自己不愿意去家里人也会逼着他们去的!
其他省份过来学习的人没有话语权,因为与青岛出版社有协议
他们肯定要跟着江卫民去北京,但是江卫民也为其他出版社的众人申请了补助。
其他省份的人来到青岛已有一段时间,也就还有半年多的时间就该返回各个出版社了。
江卫民则开始考虑后续的团队人员的问题了,必须在这批人走后有人能把绘画工作顶起来!
此时的江卫民急需一些“工具人”,然而学校还未开始招生。
顾炳鑫编制的教材虽已寄来,但即便学校立刻建立起来,也来不及满足当下的需求。
于是,江卫民再次找到宋文卿,请求他帮忙再找最少十个人。
如今江卫民的团队人数众多,只要人员到位,采用老人带新人的模式过渡会非常迅速。
江卫民现在也越发喜欢这种方式。只要自己将人物剧情神态设计好,其他人便可以按照剧情进行绘画创作。
这样的模式既高效又能保证作品的质量,为团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江卫民之所以招这么多人,心中有着宏大的计划。
他想着再创作一部仙侠题材的连环画,以此来试探国外人的接受程度。
在新世纪,仙侠在国外的影响力或许有限,
但如今是 70 年代,那个娱乐方式和题材都极为匮乏的年代,
只要仙侠题材能在国外闯出一片天地并滋养出一块土壤,那么这块土地必将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桥头堡。
宋文卿看着江卫民又要招收这么多的人,心中便猜到江卫民肯定又在筹划着新的连环画故事。
宋文卿不禁感慨,以江卫民的创作热情和规划,青岛出版社现有的印刷设备恐怕还是远远不够。
时光悄然流逝,距离江卫民去济南已经过去了将近四个月。
在这段时间里,出版社新交付了一台彩色印刷设备和一台普通设备,
然而,面对江卫民源源不断的创作和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些设备依旧显得捉襟见肘。
如今,青岛出版社的月产量虽然有所增加,但依旧难以满足预期。
就拿齐天大圣连环画来说,已经完成了八部,可在国内却一册都还没有发行。
而特战部队的连环画也才发行到最后一册。
与此同时,特战队的评书早已录制完毕,正在全国范围内热播。
值得庆幸的是,江德福一众人在故事中使用的是化名,否则以故事的精彩程度,现在他们恐怕早就火遍全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