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呀,就别往自己脸上贴金了。”卫老太笑眯眯地反驳,“小知找你要钱,那是尊重你。你那点工资,还有你手里的那些积蓄,说到底还不是你爸和我辛苦一辈子攒下的。你不想给?那这事儿我说了算,这钱我出!”
卫均义作为京城的干部,月薪不过区区两千,而卫家的家底,全靠老爷子和卫老太早年经营布匹生意一点一滴积累起来。至于卫均义本人,手里其实握着一笔不小的存款,那是远在国外的妻子陆荷,为儿子卫知汇来的生活费。卫均义坚持不动这笔钱,他有做男人的尊严,他自信有本事靠自己的能力抚养儿子,这些钱,他打算将来与陆荷重逢时,原封不动地还给她。
“妈,我可不是故意泼冷水,这么大一笔钱,万一他折腾没了……”卫均义试图劝阻母亲。
卫老太斜睨着儿子,眼神里满是坚定:“我孙子,我心里有数。小知比你强多了,他做事有他的道理。我这么大年纪了,什么风浪没见过?就这一个宝贝孙子,我不疼他疼谁?”说罢,眼中满是宠溺与信任。
知青们对豆芽的热销感到由衷的喜悦,几年的知青生涯,让起初对生活感到平淡无奇的他们,如今凭借自身不懈努力,迎来了如此丰硕的成果,对未来的憧憬也随之高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现在市场对豆芽的需求非常大,光靠罗阿姨和咱们知青已经很难应付了,梁素梅同志又与县里的蔬菜收购站和大食堂谈妥了合作。所以现在面临一个问题,需要扩大规模,招技术员。但是,如果扩大规模的话,首先要考虑交通的问题,所以我想咱们要在宁溪县建一家豆制品厂。”卫知看着知青们说道。
知青们听到这个消息,沉默不语,原本热闹的房间里顿时安静下来,空气仿佛一瞬间被冻结。如果在县里建厂,意味着这豆芽产业会变成更大的项目,将不再仅仅属于他们这些知青。他们把豆芽产业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培育,但现在却不得不面对可能与外人分享成果的现实。
“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卫知打破了沉默。
“卫老大,我们住在田洼村,厂子要是在县里的话,那这豆芽是不是以后就跟我们没关系了?”一个知青忧心忡忡地问道。
听到这话,其他知青们也纷纷附和道:“是啊,是啊。”
看着众人担忧的表情,卫知笑了笑,耐心的解释道:“豆制品厂跟咱们现在的小作坊不一样,它是流水线作业,每个环节都需要人员参与。从种植、采购、质检到生产和营销等各个岗位,都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所以,只要你们有能力胜任某个岗位,就可以在厂里上班。”
说完,他看向大家,鼓励道:“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只要努力,都能做出成绩。”
又补充道:“建厂的同时,我们也会建职工宿舍,解决大家的住宿问题。这样一来,大家也不用再担心路途遥远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