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荒芜的土地开始变得肥沃起来,田间地头充满了生机。
那些曾经贫困的家庭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孩子们的眼中也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尽管余登科书记支持的大包干形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来自上级、同级、基层群众等各方面巨大的障碍、阻力和挑战。
上级的保守态度、同级的质疑目光以及基层群众中部分人的观望心态,都如同层层乌云笼罩着这一新生事物,未来的发展态势依然充满着不确定性,一切有待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期间,县委先后派了六次调查组来到河汊公社,就像六朵乌云笼罩在河汊的上空。
他们要求河汊不要搞一刀切,要尊重群众的自主权。这看似合理的要求,背后却隐藏着对大包干这种新生事物的担忧和保守态度。
余登科书记,他是河汊公社的脊梁,一个坚定的改革者。
面对县委的压力,他坚定地说:“实行大包干,实行分田到户,联产责任制,正是河汊人民的自主选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的声音在公社的大院里回荡,像一阵清风,试图吹散那压抑的氛围。但县委的每一次调查,都像是一次风暴的来袭。
每次调查组到来时,公社里的气氛就变得格外紧张。
人们的眼神里充满了不安和疑惑,仿佛一场巨大的灾难即将降临。
县委下达的三条指示批评河汊公社党委,并点名批评了余登科书记,这三条指示如同三把锋利的剑,高悬在河汊一班人的头顶。
“一、河汊公社党委对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失去信心,在全公社推行分田到户,实行大包干,有背中央因地制宜的原则;二、河汊公社党委书记余登科同志有意识地选择外地实行大包干文章组织党委和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在谷庄大队召开分田到户大包干现场会,在全公社实行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三、河汊公社实行分田到户大包干后,给集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当这三条指示在公社宣读时,整个房间里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沉默。
余登科书记坐在那里,脸色凝重,他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知道,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正在遭受严峻的考验。
他的脑海里不断闪过自己为了推行大包干所做的努力,那些和乡亲们在田间地头的讨论,那些为了让大家理解新政策而熬过的夜晚,难道都要被否定吗?他的手紧紧地握成拳头,指甲几乎嵌入掌心,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因为他深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符合河汊人民利益的。
其他公社干部们也都低着头,各自想着心事。有些人心里开始动摇,他们害怕被牵连,害怕失去自己的职位。
而在群众中,也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大家开始担忧,已经实行的大包干会不会被强行终止,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土地会不会又被收回去。
在这种态势下,领导机构处于无法控制和无法逆转的局面。
但幸运的是,当时的政治大环境已经宣布不搞政治运动,提出“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搞斗争”,这就像一道微弱的光,给了余登科书记一丝希望。
而且,全国的政治气候对河汊却是十分有利的。
广播电台不断报道已实行分田到户的地方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县委对河汊已实行大包干的地方也没有强制要求纠正。
这就像一股暗流,在重重压力下给河汊公社的改革保留了一线生机。
我当时年轻气盛,作为农业经营管理口子的干部,对河汊这场改革的前后全过程,有条件也有可能进行较为全面的关注和了解。
党委秘书曹永生和我关系很好,我们经常在一起探讨有关农村政策、形势走向等问题。我们年龄相差不大,每次交谈都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
那是在公社办公室的一个角落里,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们身上,我们坐在简陋的木凳上,面前放着破旧的茶杯,里面的茶水冒着淡淡的热气。
曹永生皱着眉头说:“小甄啊,你看现在这形势,余书记这么做明明是为了大家好,可上面却不理解。”
我用力地点点头:“我也这么觉得,我觉得余书记的做法是符合中央精神的,只是现在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我们的眼神中都充满了对改革的支持和对余书记的敬佩,在这个充满压力的环境里,我们的交流就像黑暗中的火把,互相取暖,互相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