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枭龙原型机(2 / 2)

因为他正忙着测试枭龙的原型机呢。

没错,枭龙的进度进行的非常快,相比较上一世历经磨难走了十几年,如今的枭龙从年初图纸出来,到年底原型机造好,也就过去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毕竟如今的132厂是国内唯一一个研产合一的航空厂。

说起这个,其实苏国和米国好多公司都是产研合一的航空厂。

但国内却不是,研究所是研究所,生产厂家是生产厂家。

各管各的事,互不掺搅。

听起来各自独立是个不错的事情,可其实麻烦和问题也大。

就还举大家最熟悉的六爷为例。

当初六爷是以mig19为原型自主设计研发制造的一款超音速战斗机,从50年代拿到图纸开始逆向工程,到60年代投入生产,看起来生产了5207架,可其实在初期却没那么容易。

就因为J-6型到J-6II型过渡的时候,很多技术没吃透,研究所却只顾着研究J-8和J-9,导致没有给予生产厂家技术上的支持,导致有几年生产出来了近千架飞机全部沦为了地面展示机,飞行员都不敢飞的那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估计有不少人还记得小时候去逛过公园吧,回忆一下,是不是就摆着一架飞机,风吹日晒也不耽误不少小朋友们爬上爬下的玩,有些大胆的甚至爬进机舱里,装作自己是飞行员,握着操纵杆突突突玩的开心不已?

甚至不少人立志未来要成为一名飞行员,也是从那架公园里的飞机开始的吧?

没错,那些就是当初的那批六爷。

而132厂却不一样,还记得前些年方想从东北整体打包回来的999所吗?

三百多名研究所的工程师们,搭配着132厂的数百名工程师,以J-7、J-11分成了好几个小组,各自搭配工作、攻克相应的课题,让原本需要三到五年才能推进的项目,直接把时间缩短到了两年甚至一年。

方想自从画出了枭龙的设计图后,又从厂里和所里抽调了几十名工程师,负责枭龙的原型机项目。

先搭个木头架子去风洞里吹一吹,验证一下空气动力是否符合实际需求,顺便获取一些数据的同时,再对设计失误以及不符合当下材料、工艺的地方进行一下调整和优化。

这个阶段听起来很麻烦,其实一点都不简单。

正常的理论阶段和风洞模型实验阶段,怎么也要走个一两年,甚至三五年的都很常见和正常。

但方想毕竟拿出的是后世成熟的机体,因此这个阶段就能够以非常快的速度过了这个阶段。

至于发动机、雷达、航电、电控什么的,直接照搬J-11的就行。

而且,说起来J-11的原型F-16,其实也是个 轻型多用途战斗机来着。

两者的体型相差并不算太大,因此组装调试的过程,也被大大缩短了。

这就导致枭龙以超出所有人的预想,直接就跟拼积木一样组出了一台原型机。

在经过了地面台架实验后,就这么水灵灵地进入到了首飞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