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大家都是玩政治的。
乾坤未定谁敢得罪未来天子?或者同僚又会怎么看?
没人愿意冒着风险站出来给康熙帝台阶下,康熙只好宣布“朕志已定”。
当即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废斥皇太子,着行幽禁。
老大胤禔积极活动,但因其性格和行为被康熙否定,最终失去储位机会。
老八胤禩势力大增,但康熙也发现了他的政治野心,并采取措施防范。
康熙帝在同年十一月十三日“民主”选举新任储君,但随后宣布准备复立胤礽为太子,最终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二十二日下旨准备复立典礼,三月初十复立太子。
同时册封诸皇子。
虽说康熙复立了太子,父子俩貌似和好了。
只是第一次废太子的打击让胤礽变得惶惶不可终日。
他做太子做到34岁,可以说在太子这个位置上他已经做的相当成功了。
在中国古代,20多岁时被废的太子是相当多的。
纵观两晋南北朝隋唐,一个人登上储位,通常都是以身败名裂为代价的。
因为在贵族政治的背景下,每个皇子身后都有自成体系的利益集团,每个利益集团都想对储位的归属发表点意见。
一个太子要想扞卫自己的储位,要维护好与君父之间的平衡,还要防备来自各种利益团体的攻击,本身就不容易。
在两晋南北朝,如果皇帝去世的晚,太子可能难逃被废的命运。
而如果皇帝去世的早,太子登基时年幼,失去老皇帝的保护,往往又无法逃过来自强势宗室的篡位。
很多的太子登基只有一年,就被赶下台,并且被安上一堆骇人听闻的罪名。
这就是两晋南北朝当太子的命运。
而康熙为了维护自己明君的形象,又舍不得自己疼爱了三十多年的儿子。
就给他扣上了更耸人听闻的罪名“狂易成疾”,也就是神经病。
最后“借坡下驴”说胤礽被鬼怪附身。
而基于太子的角度,他也无话可说无能为力。
因为话语权都在上位者那里。
康熙给他扣上什么样的骇人听闻的罪名,都不是他能决定的。
他除了弑君违逆的罪名,其他都认了。
康熙放心了,所以在后来张贴全国、给老百姓看的废太子诏上,也加上了“类为鬼物所凭、狂易成疾”的话语。
说白了,当正式向全国颁发废太子诏的时候,康熙就已经把复立太子的前序工作全部做好了。
看明白的一直冷眼旁观,或者被敲打下去了。
只是权利太过诱人,皇子们还是按耐不住。
胤礽有些心力交瘁,行为愈发放荡。
或者说他做好了,追随者众多,康熙怕他动摇他的根基。
做不好,全朝上下一致的抨击,他已经被放弃一次了,又怎么不会有第二次?
或者说,越怕做的越多,越多问题也越多,时刻在精神崩溃的边缘徘徊着……
而康熙对胤禩感情平平,都能打击得老八一病不起,卧榻养病。
更何况是疼宠在手心里多年的胤礽,他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如此又是两年!
康熙51年(1712年),在康熙按耐不住再次要废太子的时候,雪梨用一根十厘米长的软金针封了胤礽的穴。
于是,康熙从愤怒到难以置信只是一天的事。
康熙迫不及待的去了毓庆宫。
看到太子沉睡的脸瞬间老泪纵横。
“查!给朕查!”康熙的眼里都是杀意,他倒要看看,是谁这么按耐不住对太子出手?
虎毒不食子,他可没想过杀子!
雪梨素着一张脸守在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