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北伐(二)(1 / 2)

南明义军 随笔道人 3660 字 1个月前

十月底,淮安城外。

七万七千余镇军,八万多民夫,汇集于此,营帐连绵数里,紧密排列,蔚为壮观。旌旗猎猎,各式旗帜迎风飘扬,标识着不同的军镇,而是运河上,大小战舰停泊有序,桅杆林立,令人见了,不禁会心中升起豪情壮志。

在主帅大帐内,各镇高级军官们聚集一起,赵用平坐于主位,柏永馥居左座,沈廷杨居右坐,其余各军统镇,副将皆分立两侧,其中有高易,黄成,陈长恭,高进库,刘体纯,郝永忠,李来亨,吴之番,刘体统,杜永和,王进才,马腾云,吴顺昌等各镇高级军将,齐聚一堂。

赵用平在孟浚起家之时便已跟随,但数年来籍籍无名,直到孟浚命赵用平独自领军,赵用平的智勇之名方才名动军中。

从渡江而破江北大营,再到用计夺取淮安,这令孟浚着实有些惊喜,赵用平秀才出身,要论身份,连个举人都不是,实在是微不足道,果然是世间英才何其多也,只是在盛世时没有发挥其才能的机会。

赵用平见诸将齐聚,直奔主题道:“青鸾卫已经送来密信,徐州城,守将王纲,直隶沧州人,崇祯十六年,加总兵衔,镇守开封府,李自成入北京,此人上表乞降,清军入关后,立时更换门户,剃发降清,后被任命为徐州总兵,屡次平定境内小股义军。”

说到李自成入北京时,刘体纯,李来亨等顺军出身的将领脸上都有些不自在,只是众人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脸上的变化,而高进库听到这王纲谁来都降的旧事,当即出言道:“大帅,这王纲看着不像是忠心耿耿的人,要不派人劝降吧!”

赵用平闻言摇摇头,接着说道:“青鸾卫所送密信,言徐州城内,原来城中守军每月发放军饷兵额,有六千人,但实际上,仅四千多实兵,但这些时日,王纲放弃徐州治下县城,铜山,萧县,砀山,宿迁,丰县,沛县,睢宁,将各城守军尽数抽调至徐州城,如今徐州城内兵数已近两万人,依本帅看,此举不像是要降的样子。”

柏永馥摸了摸下巴,道:“试试也无妨,可以派人劝降,徐州也是重镇,要是降了,咱们也少费些力气。”

赵用平点了点头,道:“不急,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待大军进抵徐州城下,以势压城,再遣人劝降吧。”

随后众人始讨论行军的各项细节,哪一镇先行,哪一镇为大军掩护侧翼,哪一镇为后,军帐内,桌上的地图成为了焦点,描绘了从当前位置到徐州的路径,以及沿途大致的地理特征。

随着讨论的深入,直至入夜,各种细节方才被逐一敲定,包括粮草供应,行军路线,伤病处理,驻营规则等,力求每一个环节都被考虑到。

如此庞大的军力集结,是如今孟浚实力的体现,对孟浚而言,已经不再是逢战即存亡,北伐无论胜败,即便是输了,孟浚也输的起,淮安城外,七万多大军蓄势待发,随时准备开拔,其气势磅礴,令人震慑。

大军沿运河北上,后勤补给比汝宁府的路线要轻松许多,损耗也更少,而且有水师掩护,根本不惧清军断粮道。

永历三年,十一月三日,周军前锋骑兵抵达徐州城下,徐州城已经戒严,城门紧闭,城楼上人影幢幢,斥候驱马近了些,城楼上的十余支箭矢便射了过来,将周军斥候驱离。

五日,赵用平大部抵达徐州城,城楼上,王纲举目张望,却是怔住无言。

视野所及,一片焌黑,鼓角齐鸣,剑戟森列,气势恢宏,直欲冲天裂地。

那是周军的头盔层层叠叠铺成的颜色,犹如一股黑色的风暴一般席卷而来,那遮天蔽日的军势,无不令守军胆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