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故国神游(57)三合一(2 / 2)

刘统勋身子超前探探,看向儿子,“可这过了‘过了河的卒子顶大车’,你老子还没老糊涂呢。”他又哼了一声,“说说吧,这事闹到什么时候是个头?”

“父亲啊!有些事,一旦开始了,就停不下来了。而更有些事,不达目的想停也停不下来的。就像是当年的百家与儒家,那是多少年的正与斗……”

所以,朝堂之前的满汉之争,文武之争,都将被淡化。反而是新学与旧学之争。

这新学中……包含儒家,却早不是儒家。说它是要恢复百家,却也不像。

这种变革,自古未有。他本身就处于迷茫之态。这是吩咐刘墉,“书院的书本,若是能抄出来,你让书童闲暇时抄一抄,每次休沐带回来,我要看看。”

“是!”刘墉应着,就要告退。

刘统勋叫住他:“要出门?”

刘墉垂手,不言语了。

这就是默认了。刘统勋无奈的摆摆手:“去吧!”人家也有人家的事,好像没有要跟家里说的意思。

刘墉出门直接上了马,在书院里的,别管是多大年纪的,修的是文还是武,但马都得会骑。早些年没怎么在意的,这一年呆下来,也骑的很好。在书院习惯了什么事都自己做,出门带个随从还突然有些不习惯。

他上门出城,直奔城外。外城王杰买了小院,这地方不打眼,几个人打算在这里聚一聚。

刘墉到的时候王杰正跟孙士毅说话呢,“信已经寄出去了。以前的那位的东翁虽说胆小,但却颇有些钻营之能……”

王杰之前给江苏巡抚陈宏谋做幕僚,这位侥幸在江南官场清理中算是干净的挺立了过来,但也有些战战兢兢的。知道王杰如今跟天子亲近,便多有笼络。四时八节专程叫人送来礼物,都是实用的。这不刚好端午了吗?送礼的人刚好在,王杰便写了一封书信过去。

正说着呢,刘墉进来了,三人拱手见礼,互通了消息。

孙士毅便道:“如今要紧的不是谁赢谁输,而在以,百姓愿意信谁?”

清正之名仿若孙嘉淦的保护伞,百姓信他,谁说他不好,谁便是奸臣,这就是这些会经营的忠臣直臣的可怕之处。

这是个问题。

毁了孙嘉淦的名声?

这种办法最直接,而且最好操作。但是三人对视一眼,都都没有说这个法子。自古以来,清官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为何出一个清官,便能演绎出无数的故事来呢?他们当真有那么多能干吗?就比如孙嘉淦,到底是做了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了?没有!要说做,只是基本做到了一个官员的本分,但百姓也愿意去赞扬他,信任他。

让百姓们对清官保持一种信仰,呵护这么一份虔诚,总比去打破它要好的多。

要不然,那真成了天下乌鸦一般黑了。打破容易,重塑难啊!

三人商议此时,却不知道今儿市井多了一个小摊子。这摊子在阴凉的树下,边上是一家大碗茶的茶铺子。这摊子一铺开,桌上密密麻麻了摆了多少的木簪。木簪虽不贵重,但手艺尚可的话,十几个钱还是能卖到的。

边上的茶铺老板认识这孩子,这孩子去年考到书院去了,好久都没来摆摊了。谁知道现在却来了。他在边上跟着小子闲聊,“不是听说书院每月都有银钱补贴吗?怎么还要来摆摊子?”

这小子憨憨的笑:“叔,钱是有的。每月十两按时给呢,书院里包吃包住的,我也没需要花销的地方。今儿过来啊,也不是卖簪子的。是一项课业得完成,得问问婶子大娘们一些话。我这也不好意思拦着婶子大娘们问话,这不,就拿了平时没事刻的簪子来。哪位大娘要是能答些话来,挑一支簪子带走便是了。不值钱,就是我自己练手的东西。”

可瞧着放在收拾铺子,这么些,也值不少钱呢吧。

茶铺老板娘怪动心的,“能啥呀?好答不?”

好答!这小子笑秘密的,“婶子,您先挑一支。”

那感情好。

她走过去一瞧:“哟!这还都是好料子。”最次的也是桃木簪。

小伙子给挑了一支,“这是给皇太后雕个小玩意剩下的下脚料做的。年轻的姑娘戴这个最好,檀木的。”

这十几个钱可买不来,怎么着也得半两银子的吧。

这多不好意思。

小伙子却在另一边拿个小本和一支怪怪的铅笔出来,“大娘,若是现在不让您出来做营生,只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您觉得成吗?”

老板娘大惊失色,大腿一拍,“那咋成呢?别看我家老头子是掌柜的,可啥事不要我操心成啊?他收钱,我得在后面烧水,得擦抹……得把这里里外外的拾掇利索了。小本营生,还有赊账的咧。他一大男人,一文半文的不好张嘴要,我这妇道人家,就能出面说。咱家的生意,挣得就是一文半文的钱呐。”

“也不一定非得您来出面呀?”这小子就道,“我知道您家有两个儿子,不拘哪个儿子来搭把手,都是行的。”

“行什么呀!自家的铺子,挣来的也就是家里饿不死算了。我是出去干啥没人肯要了,在家老两口说是做生意,可实际上跟在这里讨饭差不多。我儿子出去了,别管干啥,年轻力壮的,干点啥不比守在这里好些。”

“拿要是非不让您出来呢?”

“那这是逼着咱们去死呢。这不是短了大家的活路了吗?便是皇帝老子也没这么不讲道理的。”

这小子只笑笑没答话,只问到:“那就是您觉得不出门就会活不下去,是否?”

是啊!

“簪子您拿去吧。”这小子笑眯眯的,把剩下的簪子规整了规整。

“真给我了?”这婶子忙道,“那我儿媳妇,闺女来行不行?”

行啊!怎么不行:“簪子可着您家先挑。”

这婶子可快了,一嗓子吆喝的,在后院出来了四个女人。两个年轻的妇人,一个穿着齐整的姑娘,还有一个一身补丁低着头的姑娘。

这婶子忙拉了一身补丁的姑娘,“这是给我家送柴火的大丫。爹娘都没了,她一个人拉拔她弟弟,怪不容易的。问问她……行不行?”

这小子默默的把一个黑黝黝的簪子递给那姑娘,“问几句话,簪子是你的。你拿簪子去街口的首饰店,能换银子。”

这姑娘的手在衣襟上擦了擦,才敢接簪子。头都不敢抬。

这小伙子还是那个问题,“你觉得不让你出门来,行吗?不要做营生……”

“不行呢。”这姑娘说话声跟蚊子哼哼似得,都有些发抖,“我要不砍柴……弟弟就要饿死了。”

这其实是不用问的。他只问了这一句就算是完了,然后点头,“你去吧,问完了。要是实在艰难,你去惠民处,那是两个宗室格格负责的一处救助站。只要确实是艰难,总会得到收容的。不仅收容你们,你们的年龄和条件要是合适,说不得还能得学一两样手艺。”

还有这样的好地方呢?

这姑娘应了,攥着簪子,还有今儿砍柴刚得来的三个钱,慢悠悠的朝街口去了。

这小伙子突然鼻子一酸,对那位孙嘉淦大人厌恶了起来。这便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这与‘何不食肉糜’又何不同?一样的不知民间疾苦。

不用问话了,这家的俩儿媳妇和闺女就在摊子边一边挑拣一边说起话来。

“咱们也不是大家小姐,干啥不让出门?”

“怕跟男人打交道吧。”

“呸!这世上除了女人就是男人,出门还能挑跟谁打交道不跟谁打交道?”

“嫂子,这要是不叫打交道了,咱家这缝补衣裳的活是不是就干不成了?”

好些地方修建这个修建那个的,出门干活的男人多,但这衣裳破了得有人给缝补吧。一个补丁一文钱,妯娌俩挣这个钱,不得出去跟工地上的人打交道吗?

那小姑娘羞怯怯的看了小伙子一眼,这才道:“那我这绣活以后得叫爹去给我拿了吧?”

谁说不是呢!

这三个还没走呢,那位老婶子吆喝了一群大婶子大娘,大姑娘小媳妇来,都是住在左近的。有买菜的小贩,有晚上摆个吃食摊子的,一个个粗手大脚说话嗓门老大了。

挤在前面的婶子小伙子对她还有印象,好像是专门给大户人家浆洗的。大户人家主人家的衣裳有奴仆清洗,那奴仆的衣裳谁来洗呢?其实都是在外面找人浆洗的。这婶子短时泼辣,好似家里以前也富贵过,不过是后来获罪了,这才沦落到这步田地的。她直言问说:“你在书院上学,不会好端端的有银子不赚,那簪子出来漫天的撒,只问些话!你问这些是什么意思?谁不叫大家出门了?出门犯了哪门子王法了?”

小伙子赶紧道:“没有!没有!我就是出来调查调查,看大家都是个什么态度。这不是也是为上面的决策出点力吗?”

啥决策?

咱们出门还要决策了?

有在边上的茶棚下喝茶的男人就道:“这些老娘们知道什么?这不就是刚听说的孙大人参奏了皇上,说皇上叫公主坐女官的事,嫌皇上没管住公主,公主出门做事还是啥的?”说着还问小伙子,“秀才公,是有这事吧?”

自己可不是啥秀才,不过是大家都把有文化的人客气的叫叫,他也不当真。再者说了,朝廷的事真不是大家说的那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