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2 / 2)

除了会在陪正宁帝定期听经筵官讲经时,顺便听上一耳朵外,她根本没时间,也没精力去系统的学习科举内容,也做不来文章。

作为从小接受过系统的皇子教育的人,正宁帝在讲史论经方面的水平不俗,文章也做得很不错,能与那些经筵官交流得十分和谐。

可是何殊的主要精力从来都是放在那些经筵官的言语神态反应上,从而分析他们的思想立场,乃至性格特长,从中择取自己想要用的人。

所以真要论起学问水平,何殊实在是差到有些对不起她的身份。

好在她上辈子理工科出身,对自己的能力早有十分清晰的认识,早就特别务实的选择放弃自己不擅长的,懒得与那些经史典籍硬扛。

即便她因掌握着速记技巧,记忆力特别强,从小就给人留下拥有过目不忘之能的神童印象。

何殊表现出这份坦荡,实在很容易让人心生好感,沈卓也不例外。

“商兄莫要妄自菲薄,能得长辈荫庇,本就是个优势,何况商兄这般年龄就有机会四处游学,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实在令人羡慕。”

这是沈卓的真心话,他认为富家子出身的何殊身上没有半分骄娇之气,待人真挚热情的同时,却又不会失去应有的分寸,实属难得。

这肯定是因对方跟着长辈四处游历,得到历练后,才能拥有这般难得的平和心态。

何殊也很欣赏对方的这种心态,没有愤世嫉俗,不会恨人有、怨己无。

“我听说,现在各大书院除了会在春秋二季放农忙假,好像也会定期组织书院中的学子外出实践游学?”

不管是书院还是武院,都没有放寒暑假一说,为了让这些书院在培养学生时,重视理论加实践的必要性,她曾明令要求各书院要定期给学生安排实践活动。

这些实践活动应该包括但不限于去乡下种地,去官府、作坊及官方在建工程中参观及做事等。

“是啊,可惜我进入青山书院就读的时间尚短,目前还没参加过,不过听说书院近期可能就会组织一次相关活动,商兄到时若还在书院就读,我们应该可以一起出行。”

说起这个话题,沈卓难掩期待之色。

在进入青山书院就读之前,沈卓对自己是否需要去书院学习一事,并不怎么在意。

因为他有信心凭借家中那些藏书,以及县里几位先生的教导考取举人,乃至进士及第。

这也是他考取秀才后,为了年迈的祖父母,一直拒绝县里的举荐,没有去青山书院就读的底气所在。

直到沈卓正式进入青山书院就读后,他才发现竟是自己将事情想得太简单。

青山书院中不仅拥有学识与科举经验都更为丰富的先生,教授学生的内容更全面、更务实。

所教授的内容与课程安排,以及考核重点,都与他印象中的书院环境大不相同。

而那些,都是以他的家庭条件,注定无法为他提供的。

从书院的各种安排中,不难看出朝廷在选拔人才时的侧重点,虽然依旧是通过科举取士,选拔人才的方向却与以往大不相同。

这让沈卓迅速收起自己曾经的自负,开始虚心潜学,再不敢自以为是。

而何殊也确实很想亲自体会一下,“若无意外,我也希望能有机会跟去见识一下,与同窗们一起出去的体验,肯定格外不同。”

接下来的时间里,沈卓为何殊介绍了一下青山书院的环境与规则,何殊也为他们讲了些自己随商队游学途中遇到的趣事。

“不知二位兄台可曾注意到朝廷最近在各地张贴的税改方案?”

听到沈卓突然提起这个话题,何殊有些意外,她此行本就想听取各方人士对税改方案的反馈与建议。

可她与沈卓萍水相逢,虽然从目前来看,双方的交流还算投机。

但是本着交浅不言深的原则,她并没打算这么快就与对方探讨这个比较严肃的话题。

只是对方既然主动提起,她肯定也不好避而不谈,这样容易让对方误会自己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不利于她接下来的打算。

所以何殊不动声色的笑着点头。

“看到过,我们从京城出发时,朝廷就已经在京里开始张贴相关公告了,后来这一路走来,又在有些府县见到过,不知沈兄何出此问?”

沈卓郑重其事的提醒道,“商兄有所不知,书院不仅注重我们这些学子的社会实践,还要求我们要实时关注朝廷动向,二位兄台此时进入书院,先生肯定也会就此事考问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