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中书(1 / 2)

门阀之上 诗槊 4361 字 4个月前

太子升座, 众人各自分列,彭通等陇西地方官员居左,而以陆昭为首及魏钰庭等人站右。元澈一向不好虚文, 议事风格简洁明快,彭通、刘庄、牛储等人主要将近两月来的布防条陈与安民详略奉上并陈述概要。

如今距离停战结束仅有五日, 凉王元祐已重整精锐。内政上, 杜真等关中派独掌大权,凉州本土豪族受流民所扰,分崩离析, 而凉王趁机尽收其部,实力不容小觑。

元澈听完, 反倒松了一口气,能不费一兵一卒将凉州本土豪族与凉王分化开, 已然超出预期甚多。得益于陆昭先前的计策,陇西、安定两郡吸纳的人口已十分可观。失地存人, 人地两得,失人存地, 人地两失。虽然陆归的安定也能得以自肥, 但这是国之大计,阳谋为大政。

凉王既已失人,所剩不过兵锋而已。现下一场苦战免不了的, 如果不是长安有崔谅之祸,他现在只要能选好边将,就可以回都了。

元澈象征性地收了尾:“这些时日有劳诸君, 若能先定西北, 来日收复京畿,指日可待。君父安危, 令孤寝食难安,只是西北各部不能即刻勤王。”

军略布防并不是此次议事的重点,他既已归来,之后必然有所布置。魏钰庭先知雅意,也明白这些话由自己这个内臣来说更为合适,因此开口道:“殿下性仁孝,居大义,如今天子被崔逆禁锢长安,上违人臣之道,下违军令之威,若再令天子受戕,无异于自绝于众人而立死地。只是虽然天子尚可确保无虞,但各路勤王之师也应有所准备。臣等请太子暂立尚书、中书两省于外,上奉正名,下令群臣,以匡社稷。”

此语一落,下首一片附和之声。

彭通也出列谏言道:“立两省迫在眉睫,臣请殿下下诏各方,令安定、汉中、洛阳、冀州、荆州、并州等刺史、督护遣使商议。”

听完彭通所言,魏钰庭忽然补充了一句:“三辅等地,殿下是否也要考虑让各郡遣使?”

彭通看了看魏钰庭,关于是否将三辅等地的关陇世族纳入行台,对于凉州世族和寒门来说,都是不愿见到的事情。因此在自己提议各地遣使的时候,刻意忽略了三辅地区。如今魏钰庭贸然补充,倒显得是自己不肯容关陇世族入驻行台一般。

实利尽入其手,恶名却要由自己来担。彭通内心冷笑,旋即道:“殿下,非臣刻意贬抑关陇。先前魏詹事曾与臣言,祝督护曾与崔逆首谋陈霆兄弟有故旧之宜,应暂避行台任事。臣便想,崔逆早先便为贺氏所引,行此悖逆之举,而三辅地区尽为贺氏党羽,也应谨慎防范。”

祝雍久在宦海浮沉,听完彭通所言,立马会意,不仅不怪罪魏钰庭,还忙为其辩白道:“殿下容臣禀明,此事绝非魏詹事妄动肝肠,臣与先丞相有些旧谊,故平日也与陈霆有所来往。如今崔逆势大,臣不敢自辩,唯愿来日入京平叛,能捐此老迈残躯,如此方能不负先帝之恩,不负先丞相之栽培。”

“人有蹇步,路有穷途,乱臣自废其本,志士惟忠惟义。”望着眼前这一场嘴舌官司,元澈先将祝雍压了压,“祝老能有此心,切勿以此为忧。”

魏钰庭被两个老家伙一唱一和,也颇为尴尬,借此机会连忙将话题撇开,进而转向站在他前方的陆昭:“侍中既从关中来,不知于此可有教诲?”

魏钰庭明白,他和彭通再怎么吵都是小失小得,关陇世族如今真正的话语权,其实在这位陆侍中的手里。而太子作为中间的平衡者,于情于理也不会枉顾她这一方的意见,既然这样,还不如让陆昭自己说出来。

陆昭闻言后面向太子,正色肃容道:“行台建立下诏各方,但所行亦有缓急,如今财力物力均有限。行台方面应先着手于洛阳、汉中两地。如今王叡为渤海王相国,殿下与渤海王各据西东,应先在此二地下诏命,定尊卑,勿使两地各行其是。洛阳前朝故都,汉中二帝之兴,想来早已人才济济,可供殿下驱使,共商国是。”

洛阳、汉中,这两个地方的政治意义远要比元澈所在的略阳要大的多。先确定这两方的名分,相当于为日后平叛以及调动各方的话语权,定下一个大基调。更重要的是,也可以防止大量的关陇世族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