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最后两支精锐军阵增援、击退相穷又一轮进攻后,包奇正瞅准时机连夜撤退。他手下的残兵还可以重新编成几支完整的军阵,且都是百战精锐了,包括彭山禁地赶来的两支精锐军阵大体无损,这些力量还要投入到将来的都城守卫战中。
这一场攻坚战,前后历时二十一天,伤亡逾千人。幸亏是一攻一守的阵地战,双方可以从容布置,假如是列阵野战,包奇正早就全线崩溃了。
相穷大军随即杀入平原地带,做好了最后决战的准备。但他们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所过村寨不论大小全是空的,连地里的庄稼都被收完了,一个人都没碰到,很顺利地就杀到了巴原上最为雄伟的巴都城下。
伯劳很没有在平原地带列阵决战,而是把所有军阵都撤回城中坚守。看似依托高大坚固的城防,对于守方很有利,但是这种战略在通常情况下是十分被动与无奈的。因为一旦城廓被围、内外的联系切断,便无法得到更多的补给,只能被动挨打、慢慢地消耗失血。
不论城中的兵源和物资有多么充足,假如没有大军增援,迟早都有守不住的一天,而且都城被围,也就是一个国家的指挥中心陷入了瘫痪。所以伯劳的任务就是尽量地拖住相穷的大军主力,并保证都城不失,等待少务在相室国腹地获胜,都城之围将不战自解。
……
郑室国的国君郑股,最近接连接到各种战报:相穷挥军杀入巴室国腹地、少务从后方奇袭攻占了的飞虹城、相穷强攻关防即将进军巴都城下。
这天郑室国君臣又在商议国事,郑股说道:“最新的战报,相穷正在强攻巴都城外最后一道关防。算算时间,我们接到战报的时候,他们应该已经抵达巴都城下了。相室国的使者也到了,相穷自称此次发兵是为了帮助我国抵挡少务的进犯,并责问我国为何迟迟按兵不动。依诸位看,我们是否亦该进军呢?”
辅正大人冷笑道:“相穷的心思,谁还不明白吗?他答应出面调停,但调停用得着攻打对方的国都吗?分明是想借巴室国大军南调之时趁虚而入,由我们在这里牵制巴室国主力。”
兵正大人道:“巴室国已经攻占了白果城,而我们已经做好了起国战的准备,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绝佳的进军良机。巴室国都被围,前线军心必乱,此时举兵将获大胜。”
采风大人却摇头道:“少务已率一支奇兵杀入了相室国腹地,可能就是想用这种方法逼相穷撤军。但奇怪的是,在收到最新战报之前,国中便有各种传言滋生,后来都被战报证实。如今又有人说相穷必败将为少务所擒,传言真假自不足信,可是有什么人的消息能比主君收到的战报更快呢,难道早就有人料到了今日局面?”
郑室国群臣的意见分成好几派,有人提议坐山观虎斗,待相穷与少务两败俱伤时再出手占便宜;也有人认为该趁势进军,假如少务在相室国后方得手、逼得相穷撤军,就错失了最佳的良机。
郑股亦难以决断,突然问一直没有说话的镇国大将军道:“芮川大人,你刚从前线赶回,对巴室国那边的情况应该很了解,又有什么意见呢?”
芮川大将军答道:“我觉得国中传言殊为可疑,少务应该早就料到了相穷会怎么做,全局应对并无慌乱失措,巴室国的军心未必动摇。照说国都即将被围,前线大军应该回援才是。可我打探到的消息,巴室国只是境内各城廓后备军阵被调入都城,国境线上的大军并未后撤,最近反而又增派了几支,使防线更加稳固。看来少务有自信能在相室国腹地得手,自解巴都城之围,所以打定主意不让我们有偷袭的机会。”
辅正大人皱眉道:“巴室国哪来那么多军阵?”
采风大人答道:“不得不佩服巴室国各城廓执行政令的效率,少务确实得到了其父治国四十年的荫护,短短时间便征集了数倍于常备军阵的大军。原先守卫国境的边军根本就没动,又不断有后备军阵增援。他带到相室国的,可能是国中常年操练的野战精锐。”
无论战与不战,都要对假如发动战事的后果进行预判,郑股又问在前线领军的芮川大将军,若此时出兵,有没有把握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