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糜竺从海路运粮支援前线围城?倒是可以考虑,不管怎么说,可以作为后手、有备无患。如今仍然是敌军众而我军寡,还是得做好耗粮持久的准备。”
刘备对李素的建议还是比较嘉许的,略一思索就答应了这一建议。
他知道李素临阵作战指挥不一定行,但大战略和后勤保障还是想得很透彻的。
谁让李素后世念书期间经常看战忽局的视频节目呢,还得研究分析外交战忽的实战案例。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内行打仗拼看后勤”的思维境界。
李素便继续建议:“兄长如今已经位列郡国相,可以属官职务笼络糜竺,如国相‘治书’,比六百石,以结其心。”
刘备微微一笑:“伯雅,这回你可见机慢了,我早已如此做了。”
李素微微汗颜,果然刘备在笼络人心这方面根本不用别人教,倒是多此一举了。
看样子军粮是暂时不用担心了,眼下最关键的,还是敌众我寡,解决掉这个大问题,才是关键。
如今刘备麾下汉军不过万余人,这还是去年击溃张举后收编败兵中的年轻力壮之辈,才凑够次数。
而张举的叛军,起码有四万人,胡多汉少,论兵力数量优势太大了,不用点计策还是很难剿灭的。
……
一行人快马加鞭,走了两日,先到临渝,也就是后世的山海关,回到大军的驻地,然后跟着后营兵马一起北上。
第一次进军北上还是稳一点,要沿途确保建立桥头堡、扫清障碍、熟悉地形,所以全军都选择了走陆路,还没坐船——坐船还是等后续持久战运粮时再说。
也正是到了这一刻,李素亲身经历走过一遍路,才理解为什么三国时期中原政权一直任由辽东自行割据种田,哪怕雄如曹操袁绍,也都坐视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渊三代自闭——主要是这个时代的辽西走廊太荒凉了!
从临渝县出发,沿着海岸走了四百里路,居然都是丘陵无人区!一直要到靠近辽西郡治阳乐县,才能看到点人烟。
阳乐县在小渝水(小凌河)拐点的北边,而如今还控制在张纯叛军手中的辽东属国的要隘徒河县,则在小渝水的东边。
徒河县与更东边的昌黎县,分别背靠大小渝水,这俩县的地盘加起来就等于后世的锦州,构成了辽西走廊末端的扼守要害。
“这一路看着草木葱茏,怎得会毫无人烟垦荒?百姓不会在这儿耕种的么?”
李素跟着部队行军了几天,路上风沙风雪愈紧,他也是苦不堪言。
有那么一瞬间,李素甚至都在怀疑——要不是他还年轻,加上过去这一年来又注重营养、锻炼和养生,说不定他也会在远征辽东的路上,跟郭嘉一样水土不服染病。
刘备和其他将领也是第一次深入到这种苦寒无人区,同样觉得非常辛苦,不过他们都是习武出身,比李素这种文士好多了。
“来人,腾出一辆篷车来,让伯雅坐车前行,车轮包上布匹,减少颠簸。”刘备倒也礼贤下士,就如同后来曹操对郭嘉的安排那样,给李素搞特殊化礼遇。
坐上车之后,李素觉得好点了,至少不用被风沙吹袭。
每到傍晚驻军,刘备也亲自来探望情况,还让士卒到海边抓鱼,给李素开小灶熬鱼汤开胃调养。
这天傍晚,李素刚喝上鱼汤,刘备又来了,还带来一些消息。
“伯雅,你前日问的‘此地为何荒无人烟’,今日总算逮到附近百姓问了。这辽东苦寒之地,每年开春时雨水稀少,全靠融雪汇入河流形成凌汛、提供灌溉。
若是附近没有河流,靠人力汲水浇灌,则极为费力。大汉朝又不是没地可种,故而这卢水与渝水之间的四百里地,并无人耕种,朝廷也才没有设任何乡县。”
李素用他后世的地理知识琢磨了一下,又要来了地图,验看核对,这才了然。
原来,辽西走廊在这一段太狭窄了,燕山山脊距离海边只有不到二十里宽。而因为燕山起到了分水岭的作用,所以绝大部分降水都被隔到了山北,形成渝水,要到徒河县附近、燕山延伸到了尽头,渝水才突破山脉阻挡往南拐注入渤海。
这四百里长、二十里宽的走廊,一条常年有水的大河都没有,还拿什么种田?
李素心中暗忖:“难怪古人开发东北那么难,据说一直到唐宋,对东北土地开垦最大的制约,就是水利工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