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6章 大帝的拖鞋!(1 / 2)

抢救大明朝 大罗罗 3481 字 9个月前

1665年7月初的时候,来自波斯、希瓦、罗刹三国的使臣终于抵达了帖木儿帝国的都城撒马尔罕。在陈旧但依然不失庄重和华丽的宫殿内,三国使臣首先看到了5000名肃立在宫殿广场上的帖木儿新军。这些来自河中的战士身披板链甲(锁子甲上挂铁片),头顶尖铁盔,肩扛火绳枪,腰带上还悬挂着弯刀,队列极为严整。

即便在波斯古拉姆新军(一支由英国冒险家安东尼·雪利帮助训练的西式军队,成员都来自高加索)担任过高官的波斯使臣卡利法看来,这支军队也堪称精锐了。和采用了莫里斯方阵战术的波斯古拉姆新军没得比,但是和波斯军队的红头军还是可以一较高下的。

一个印度斯坦的皇帝可以拿出这样的军队,看来这位奥朗则布并非浪得虚名之辈啊!

希瓦汗国的使臣阿利姆王子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他关注的并不是这些在宫殿广场上列队的皇家卫队,而是入城时看见的骆驼炮兵、骆驼骑兵和普通骑兵。

骆驼炮又称沙纳图尔,是西亚、中亚和南亚军队非常喜欢的武器,介于重型火枪和轻型火炮之间,有点类似于中国的抬枪。不过这种武器不是步兵使用的,而是配属给骑兵。标准的战术就是先用骆驼炮轰击,再以骑兵冲锋。

奥朗则布的帝国辽阔而且富庶,手工业极为发达,因此可以大量铸造骆驼炮。为了给自己的河中亲兵装备骆驼炮,奥朗则布从印度本土调集了多达1000门的骆驼炮,现在全都摆在了波斯、希瓦、罗刹三国使臣的眼前。

罗刹使臣是戈洛文侯爵的弟弟列夫·戈洛文,也是一位久经战阵的军人,曾经同波兰、瑞典、土耳其打过仗,而且还参与翻译了《步兵战斗队形的训练和变换》——这是西欧陆军的步兵的作战条列,在1647年时就被引入了罗刹国,用来指导罗刹国射击军的改革。

罗刹国的射击军就是那些打扮的和圣诞老人差不多的火枪兵,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他们也在不断进化——如果不进化,凭什么和波兰、瑞典、土耳其这样的强敌打了七八年还没怎么输?

经过阿列克谢一世的整顿,射击军已经有了大约60个“新制”的团,总兵力达到了将近6万。虽然这些“新制”团依旧比不上欧洲那边的强兵,但是摆在中亚这里却是第一等的劲旅。

另外,罗刹国早就在中亚这里布署了不少哥萨克骑兵,他们可是清朝前锋营骑兵的模仿的对象。

而僧格的准格尔骑兵则借鉴了清朝前锋营骑兵(许多在前锋营当官当兵的八旗蒙古都跑僧格手下)、明朝的黑枪骑兵和罗刹国的哥萨克骑兵,实际上也是一支马上马下通用的“杂活骑兵”,他们和哥萨克骑兵、黑枪骑兵、前锋营骑兵最大的不同就是马多!他们是蒙古人嘛,还能缺少战马?所以准格尔骑兵的机动性是超强的。

不过准格尔却没有装备骆驼炮这样的超轻型火炮,而是配备了大明朝廷赠送的6斤野战炮。这种火炮的威力非常令人满意,比早先的3磅炮可强多了。既可以用来轰击敌人的野战部队,也能用来摧毁中亚这边不算坚固的城墙。唯一的问题就是重了一点——这种火炮是用青铜铸造的,分量十足!所以转运起来不太方便。

因此准格尔的军队在拉上大炮,拥有极强的野战和攻坚能力的时候,机动性就没了。而在不携带火炮的时候,就是一支来去如风的“蒙古铁骑”。

通过和僧格的“友好接触”,足智多谋的奥朗则布已经摸清了准格尔王国的底细。12个准格尔万户理论上都可以提供一万准格尔骑兵,但那是极端情况下进行总动员才能拉出来的兵力。

在通常情况下,准格尔王国的“驻牧六万户”(其实是亦农亦牧)实行的是类似府兵制的轮番服役制,只有三分之一,也就是大约两万人在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