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都没有说话,对于宁奇的话语,不置可否。
宁奇也不以为忤,淡淡一笑:“小李先生这是不认可老夫的话?”
李玄都道:“刀兵一起,自然是人头滚落无数,血流成河,没什么不认可的。”
宁奇问道:“那小李先生为何沉默不言?”
李玄都嘿然一声:“就算关外的辽东铁骑不曾南下入关,难道关内就不死人了?没有血流成河,却有饿殍遍野。若非流民遍地,青阳教如何得势?大祭酒可曾知悉?”
宁奇叹息一声:“老夫自是知道的。”
李玄都道:“话说到这个份上,有些话便不妨放到台面上来说。如今的朝局早已是土崩鱼烂之局,之所以能够维持,全靠着穆宗朝留下的底子,等到这个家底消耗殆尽,再难维持的时候,整个天下也就从里到外全烂掉了。而在这个过程中,衮衮诸公们便以大义之名光明正大地苦一苦百姓,剜百姓的肉,补朝廷的疮,若真能补给朝廷也就罢了,只怕还要有多半被层层盘剥,落到那些贪官墨吏和地方豪强的手中,因此而家破人亡的百姓,不知凡几,大祭酒知否?”
这次变成了宁奇沉默,过了许久,方才缓缓说道:“小李先生一番言语,可谓是振聋发聩,那么小李先生的意思是,长痛不如短痛,与其让百姓们受数十年的盘剥之苦,不如以数年战乱换来百年太平。”
李玄都点了点头:“正是。”
宁奇不甚认同:“这些死于刀兵乱战的百姓,何其无辜。”
“难道那些死于苛政的百姓就不无辜吗?今不起刀兵亦死,起刀兵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李玄都道:“每逢天下大变,没有不死人的,不因哪个人而改变。亦或者说大祭酒有更好的办法?是让江南豪族献出家财救济百姓?还是让朝廷推行张相爷的新政整顿吏治?”
宁奇陷入沉默之中。
李玄都继续说道:“大魏是徐家的大魏,但也是天下众生的大魏。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我不是为了自家富贵行扶龙之事,也不是为了自家恩仇去意气用事,我只是为了求‘太平’二字,为此我曾求教于诸位贤达之士,也曾独自上下求索,可惜没有两全之法,世上多是畏威而不怀德之人,以仁和求太平则太平亡,以刀兵求太平则太平存,太平是目的,刀兵只是手段,正如佛家中人所言,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便是如此了。”
宁奇长叹一声:“老夫不能说小李先生是错,但也不认为小李先生是对。”
李玄都道:“我知道大祭酒的意思,无外乎是整顿吏治、抑制豪强、反对兼并,使国库充盈,继而再整军经武,御敌于外,如此可得太平。当年的张相是如此想,也是如此做的,并差一点便可成功。”
宁奇点了点头,道:“夫母诞一子,必哺育使之活;天生一人,必给食使之活。此天道之存焉,亦人道之存焉。岂有以一二人夺百人千人万人之田地使之饥寒而天道不沦人道不丧者!天道沦,人道丧,则大乱之源起。民失其田,国必失其民,国失其民则未见有不大乱而尚能存者。”
“是以失田则无民,无民则亡国,此乃至理。”李玄都道:“大祭酒的道理是对的,只是知易行难。就像一栋房屋,如果只是瓦片残破,那还能修补,如果梁柱已经朽烂,再想修补可就难了。与其抱残守缺,倒不如另起炉灶,重新建造一座新的房屋,不但梁柱崭新坚固,而且不必再去修补瓦片。”
宁奇反问道:“小李先生认为辽东豪强是一座崭新的房屋,会比如今的朝廷更好?”
“我没有这样说。”李玄都否认道:“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诚如大祭酒所言,我此去辽东,不就是为了亲眼看一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