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八章 大赢家(1 / 2)

官居一品 三戒大师 6932 字 9个月前

苏州会馆中响起震天的鞭炮声,今次春闱他们大获全胜,不仅有二十人及第,还囊括了前两名!仅仅一府之地,能做到这种程度,在大明科举史上,绝对是排前三的……前两名是浙江的绍兴和江西的吉安。

无论如何,这都是苏州人莫大的荣耀,相信喜讯传到苏州去,定然全城欢庆。当然,此刻在京城的苏州人,可以先行享受这份自豪,苏州商业协会的会长、北京汇联号的老板柴守礼,更是慷慨解囊,邀请最红的昆曲班子,找了最好的大酒楼,在苏州会馆中扎台唱戏,大摆流水席……一时间,会馆中人头攒动,欢声一片,满耳尽是‘恭喜恭喜’,让人误以为苏州府是二月底过年。

会馆对面的二层茶楼中,客人们也没法静心喝茶了,都歪着头向外张望着看热闹……

二楼正朝会馆的单间,一个中年白胖子站在窗边看了很久,才关上窗户,转身坐回桌边,端起茶杯‘哧溜’喝一个,对一个比他年轻许多、也英俊许多的男子道:“嘿嘿,你找的那个柴老板,还真是大手笔呢,二十桌流水鲍翅席,这一天怕得吃掉七八百两银子吧。”

两人正是一对闲散人士,沈默和徐渭。

“这个你就不懂了。”沈默摇头笑笑道:“这笔银子该掏,既彰显了实力,又拉近了关系,还抬高了身价,一举三得,何乐不为?”

“嘿嘿,你是不是很得意啊?”徐渭望着沈默道。

“我当然得意了。”沈默理所当然地笑道:“自己的学生考出好成绩,哪个老师不高兴?”

“我不是说这个。”徐渭摇头笑笑,然后端详着沈默那张永远温和如玉的脸道:“我觉着你的境界又提升了。”

“怎么讲?”沈默轻啜一口茶水,问道。

“以前吧,你虽然也挺厉害,阴起人来从不含糊,但每次都得大费周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徐渭笑道:“看着都替你累。”

沈默摸着下巴,尴尬地笑道:“这是夸我还是损我呢?”

“当然是夸你了……”徐渭竖起大拇指道:“你这境界也提升得太快了,现在是不声不响的杀人于无形,把那么多人折腾得死去活来,却没一个认为是你干的。”说着假假的感叹一声道:“看来我也得好生学学《老子》喽!”

“你知道得太多了……”沈默淡淡笑道:“小心我灭口。”

“我好怕呦。”徐渭唏嘘笑道:“不过你也真狠啊,那些用了关节字眼的考生,许多人本身水平还可以,这下让你一招‘敲山震虎’,那袁炜竟然一股脑的全都打落了。”说着摇头晃脑道:“可怜啊可惜,真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也不能这样说。”沈默摇摇头道:“虽然他们一时落第,但从长远看,却是有莫大好处的。”顿一顿,叹口气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何况严党倒台不远,如果他们这次侥幸得中,到时候也不过是些六七品的小官儿,倾巢之下,焉有完卵?更可怕的是,今日的关节字眼,会被人挖出来,那但凡用过那九个字的。不仅仕途全毁,连活着的尊严也没有了。”说着端起茶壶,缓缓向杯中注入亮黄的茶汤,道:“我沈默做事虽不留情,却还不会向那些无甚大错的士子下手。”

“那你怎么对那个什么志坚……”徐渭说完觉着有些食言,连忙打哈哈笑道:“当我没说好了,其实我也挺解气的,看着他对苏大家那个样子,我都恨不得抽他。”

“你是说,我让人设计把那九个字露给苏志坚?”沈默的面上没有丝毫纠结,仍然不紧不慢道:“不错,我不想让他再进一步了。”说着端起茶盏,轻轻吹着气道:“只要我在一天,他就永远别想。”

“稍稍惩罚下就算了。”跟沈默正好相反,徐渭是个嘴硬心软的家伙,竟帮着苏志坚说起话来道:“他终归是苏大家的弟弟,不看僧面看佛面,你也别做得太绝,别忘了苏大家付出了多少?你把他一棒子打死,也就把苏大家一直以来的付出否定了。”说着商量道:“还是下次低低的取中吧。”

“这个我不能听你的。”沈默摇摇头道:“你应该知道,以苏志坚的水平,在江南根本不能中举,是我帮他办到陕西,沾了分区录取的光,才成为举人的。”说着望向徐渭,沉声道:“在我原先的想法中,他当个举人就足够成功了,也不枉苏雪一场付出,再高就过犹不及了。”

“那你也不该拦他呀?”徐渭道:“最多不管他,让他凭本事考去,考中考不中都是他的命。”

沈默闻言沉默片刻,轻声道:“……我不相信他的人品,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主因是,我不想给自己找麻烦。”说着声音低低道:“让他落籍陕西的事情,虽然程序上合法,但在情理上是站不住脚的,一旦起了舆论,我也不好下台。”

※※※

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人文荟萃,读书人多如牛毛,如在浙江乡试名落孙山的生员,到了云南贵州陕西说不定能高中榜首。这些地方条件恶劣,汉人数量本就少,读书人较之沿海,更是要少得多,出色的人才,也没法跟沿海地区相比。但为了团结稳定,使科举这一缓和矛盾的神器,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朝廷特意照顾落后地区,给予这些省份稳定的名额。虽然在数量上少于发达地区,但与读书人……尤其是优秀读书人的比例上,可大大超出许多。

所以朝廷规定,必须回原籍考试,也就是说,必须是本地人……而大明朝不带迁户口,你祖宗是哪儿的人,你就只能在哪儿考试。

但苏志坚……当时还不叫这名……显然不能在江南考了,因为家乡人知根知底,他姐姐入过贱籍的事情,难免会被捅出来,到时候可真是鸡飞蛋打了。

当时那小子整个人都颓丧了,苏雪怕他彻底沉沦了,厚着脸皮去求沈默。沈默本事再大,也不敢直接给他改户籍,那真是活得不耐了。

但他还是把这事儿办成了,因为通过询问得知,苏雪的祖先除了乡籍……还有戎籍。

所谓戎籍,就是军籍的意思,大明的军人子弟,除了必须要子承父业的那位,其余的也是可以读书考学的,而且可以在卫所所在地考试,与乡籍享受同等待遇。这时朝廷为了便于将士戍边,有益于国家,也有益于地方,自然深得上下欢迎。

只是如同任何一项制度,日久天长,代代相传,便生积弊。比如说这苏家,祖先奉命离开苏州,戍边陕西。后来到了苏雪的爷爷那辈,刻苦读书,以绥德卫戎籍应考成功,举家迁回江南、落户原籍的同时,还利用在官场的关系,偷偷保留了自家的戎籍,以备万一,所以他们家既有乡籍,又有戎籍……这可不是苏雪爷爷首创,事实上,许多类似情况的人家,为了子孙着想,都会这样做。

但这对人家真正的卫所子弟,可是不公平的——你们家不是迁回去了吗?你又不是在这生、在这长的,怎能算是戎籍呢?他们岂能容许一个不相干的外人,来挤占本属于自己的名额?

当然,若是子孙应考时。父辈仍在台上,能跟卫学的督学打好招呼,自然一切顺利,心想事成。可像苏家这种情况,好几十年前的关系,早就人走光、茶透凉,卫学怎肯为一个外人得罪了一干本地学子?

所以虽然苏家有戎籍,但没有沈默的帮助,当地的卫学定是不肯接收……就像不入县学、府学没法参加乡试一样,不入卫学也是不行的。当时沈默的同年,正在陕西做巡按御史,这点事情自然难不倒他,于是苏雪的弟弟改名志坚,成了绥德卫学中的一员。

还是那句话,这件事虽然丝毫不违法,但在大明朝,从来都是情大于法的,若是惹得绥德卫的士子们羡慕嫉妒恨,群起而攻之,那可真是黄泥巴跌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