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80年代砍伐森林,特别是90年代,国家木材市场开放,想发财就多砍树,熊猫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好在后来自然保护区成立,砍伐停止了下来。
保护动物,保护栖息地才是最根本的,圈养繁育只是一种补救措施。
不过现在又有一种新的威胁。过度的放牧,牲畜也会啃食竹子,导致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因为我们现在肉类需求增加,放牧的增加,有些地方甚至三分之一的熊猫栖息地退化消失了。”
方野看到众人凝神思考,讲道:“我们讲保护动物的时候,仅仅是研究动物和它生存的环境是不够的,人也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并不是说保护动物,就把人的生存不管了,而是尽可能地改变保护地的经济形态,找到一些代替的经济,让居民和环境都能得到受益,社区参与到保护中才是最好的保护。
比如说青海昂赛大猫谷,牧民们的牲畜会被雪豹捕食,保护区聘任牧民做环境监测员,在山上布置红外相机,监测雪豹的活动情况,提供科研数据,同时开发生态旅行,有经验的牧民带着游客去参观雪豹。
四川关坝地区,以前依靠砍伐树木和捕猎作为经济来源,环境每况愈下,现在尝试通过养蜂代替砍树,环境变好了,各种珍稀动物回来,特产的冷水鱼数量增加,收入也变高了。
再给大家讲一个潘教授的故事。
他在96年结束秦岭野生大熊猫的考察后,又将目光投向了广西的白头叶猴。
当时这边的自然环境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白头叶猴的种群数量不足百只。
潘教授发现,当地居民习惯砍伐林木用来生火做饭,很多人家的院子里都堆满了如山的柴禾,周围土地的开发已经到了饱和,每年对于柴禾的需求都远大于树木自然生长的速度。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发展下去,不但树木持续减少,白头叶猴的生存面临更大的困境,环境变得恶劣,当地老百姓也将愈发贫困下去。
所以潘教授想来想去,想保护白头叶猴,首先得让百姓不砍树就可以吃饭。
先是自掏1500块资金,帮助两户家庭进行沼气改造,不过因为缺乏经验和资金不足,效果不太理想。
后来获得了一笔10万元的奖金,这笔钱全被他拿出来,用来在村里修建沼气池。
贴出收购牛粪的告示后,家家户户都抢着送牛粪,很快就发现了沼气的好处。后来农业部又出资,周围十几个村的沼气池都建了起来,从此,当地村民数百年砍柴做饭的习惯改变。
潘教授再问,村民都说不会去砍树了,用沼气不是方便得多,砍树就像是杀小猪一样,实在是家里穷,无可奈何的事情。
不用翻山越岭去砍树,村民有时间干别的事情,在田里种起了甘蔗,原来一贫如洗,现在收入也上来了,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
当地植被也渐渐恢复,树多了,白头叶猴活动范围增加,种群数量逐年上升,现在总数已经达到了1000只左右。”
游客们听得入神,纷纷赞叹起来!
“好棒!”
“真是了不起的科学家,国士无双啊!”
“对动物负责,本身也是对人的负责。与自然和谐共存才是我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