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九章 诸侯王的反应(1 / 2)

家父汉高祖 历史系之狼 8179 字 10个月前

“朕本以为这赵王是随了其生母,不曾想,原来是这生母随了他如意!”

刘长愤愤不平的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在庙堂群臣高盛呼喊着要削藩的时候,赵王的神奇操作让刘长惊愕不已。

况且,你哪里来的这么多的甲胄啊???

自己不过离开两年多啊,你就搞了这么多的甲胄?

随行官吏拿出了赵王的书信,通过书信,刘长初步了解了情况,原来自己这位好哥哥是想为自己打造些甲胄,方便自己出征所用,因为赵国目前矿产较多,匠人也不少,他认为这么做能极大的减少刘长的压力。

说实话,也确实如此,甲胄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优先级甚至可能高与战马,甲士跟寻常士卒是截然不同的,五百全副武装的甲士就能冲杀数万不披夹的卒,披上几层甲,只有长矛和强弩才能破防,而大汉材官的标准也大多是以披甲冲杀来制定的,就是你得能披着甲冲锋,能做到这一点才能成为精锐的那一批常备军,还有就是骑射了,擅长骑射那就不得了,可以直接得到提拔。

为什么项羽樊哙刘长这类人在此时能当万人敌,可以当面冲杀数百军士?就是因为他们的体型配合好几层的甲,那就相当于一辆重型坦克,再拿个长重武器,一路碾过去,无伤通关。而随着弓弩制作技术愈发的精湛,敢先登冲杀的猛将越来越少,大概就是那时的甲胄有点扛不住弓弩的伤害了,换版本了,射手加强了,但是如果这类的坦克发育起来了,那还是很猛,依旧能手撕脆皮。

藏一副甲胄都可以直接定罪谋反,可以拉出去斩首了,这七千副甲胄,诛五族都不过分啊。

但是赵王嘛……别说诛五族,就是诛父一族,皇室都得没,连带着刘老爷和各地诸侯王,有一个算一个,全部都得没,若是诛母一族,赵王的嫡母是吕后……族诛就能将大汉权贵们杀的干干净净,一个不留。

刘长瞥了一眼惊慌的吕禄,开口说道:“你别害怕,若是诛他族,我会保下你的。”

“陛下,现在不是说笑的时候,赵王这简直就是……”

吕禄也不知该如何形容,想了片刻,咬着牙说道:“寻死啊。”

“晁错正在全力对付外王,赵王这是给他们递刀子啊,天下外王若是知道了,都得去讨伐赵国了……我实在不明白,赵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刘长摇着头,“如意这个人啊,是中了我阿父的毒……我阿父这个人啊,说的跟做的不一致,做的事都不像是人干的,说的话却是道貌岸然,很是伟岸,如意自幼就很崇拜阿父,处处效仿他,不过,他效仿的不是阿父,而是阿父言语里的阿父,因此阿父才觉得他最像自己……当然,他长得也确实很像阿父……这使得他很多时候都非常幼稚,不明事理,不知险恶,对他人没有防备之心……自以为是,却没有什么坏心思……基本没有城府,是个被阿父宠坏了的孩子……”

“这件事,你就全力压着吧,不要让他人知道了……这些甲胄,暂且存放在武库,弄个诏令,他人若是问起,就说是我让赵国为战事所打造的甲胄。”

“但愿能压下来吧。”

“不是但愿,让你压下来就要压下来……他们能如何?!有意见的当面给我说!”

刘长的声音忽然变大,吕禄却不再惊慌了。

这两年里跟着刘安,他整日跟这些人勾心斗角的,险些忘了,陛下是从来不守规矩的,说什么就是什么……

可随即他又苦笑了起来,“太子殿下可是吓坏了,怕是要全力支持晁错削藩了。”

“哈哈哈~~”

想起方才刘安的脸,刘长却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能不怕嘛?

一下子送上七千副甲胄,还是在庙堂要削藩的时候,这让刘安怎么想,他肯定觉得这是赵王的示威啊,能拿出七千副甲胄送人,那他国内还有多少?能抽出多少甲士?

这不是吓唬人嘛。

而刘长心知肚明,这应该就是赵国的全部家当,他摇着头,“让刘章稍微看着些,别让这竖子吓得昏了头。”

“我知道了。”

“那要如何回复赵王呢?”

“他这千辛万苦的送来了礼物,岂能不回礼?回送些东西吧,另外,我还得给袁盎送封信,他得硬朗起来啊……我就是觉得他这个人勇毅,才让他去赵国,他怎么连个如意都看不住?”

刘长没有对如意说什么,反而是对袁盎有些不满。

“陛下,袁君毕竟年轻,赵王怕是不会听他的话……”

“所以要给如意回礼,赏赐他,然后惩罚袁盎,削他的爵位,有必要得让甲士揍他一顿……这么一来,如意就不会胡闹了。”

吕禄一愣,虽然不太清楚其中的道理,却还是应了下来。

晁错的动向,引起了各路诸侯们的警觉,除却如意这个缺乏政治智商的,其余诸侯王们都已经开始想办法制定对策了。

梁国,睢阳。

梁王刘恢乐呵呵的坐在上位,大臣们分别坐在他的下方,案上满是各种美食,极为奢华。

“那晁错要削藩,就让他削,这与寡人有什么关系呢?”

“寡人不曾犯下什么罪过,晁错又能如何?”

梁王是天生的乐观派,心宽体大,压根就不在乎削藩的事情,事情传到梁国,大臣们忧心忡忡,第一受害者刘恢反而是乐呵呵的,此时群臣也明显的分出了两派,一派是支持晁错的,他们以汉臣来自居,他们认为庙堂削藩是附和当下潮流的,其实不少人还是因为自己能获利才支持的,因为限制诸王的权力,那诸侯王的权力是要重新分配的,而他们这些诸侯国大臣,当然就能得到更大的权力。

而另外一派,则是旗帜鲜明的反对削藩,这些人反对的名义是自己忠于大王,不忍大王被羞辱,而真正的原因大概还是利益分配,这些官员认为庙堂限制王权,权力会被收回庙堂,而他们得不到什么好处,可能地位会变得跟郡县官吏一般无二,对自己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同样的事情,在不同人的眼里,意义却截然不同。

在梁国,削藩派明显占据着上风,因为本该作为反对者领袖的刘恢选择了无视,压根就不在意这些。

但是吧,梁国毕竟有国情在此,身为肥沃之国,良田无数,积累了整个中原的精华,人才辈出,处于商贸中心,梁国简直就是天胡开局,事实证明,就这块地方,只要四周没有什么来犯的敌人,那就是铁打的宝库,加上尚方各类发明,庙堂对门户的资源倾斜,这里不发展都没天理……建国以来,梁国长期都占据着粮产的榜首位置,人口暴增,从当初的二十一万户,到如今的五十八万户,近四百万人……整个大汉才两千多万人,近五分之一都在这里了,简直可怕。

梁国上下基本都不需要多做什么,梁王更是一个宽厚的人,没有所谓的雄心壮志,黄老的无为而治在这里发挥到了顶峰,并且大获成功,事实证明,只要不瞎折腾老百姓,民间的自我恢复能力还是很强的。

当然,这也有弊端,梁国的官员极为怠慢……很多时候,一件小事都能推迟上数个月,每个人都是懒洋洋的,一个个深得张苍的精髓,却没有他的能力,皇帝对这里的官员们就很有意见,只是因为梁国的情况还不错,没有整顿而已。

可就是这帮酒囊饭袋,政绩居然是最好的。

晁错四处整顿那些奸臣的时候,梁国都没有受到半点的冲击,这些官员除了懒惰些,基本上没有什么黑点。